譯文
明晨驛使就要出發,思婦們連夜爲遠征的丈夫趕製棉衣。纖纖素手連抽針都冷得不行,更不說用那冰冷的剪刀來裁衣服了。妾將裁製好的衣物寄向遠方,幾時才能到達邊關臨洮?
注釋
驛(yì)使:古時官府傳送書信和物件的使者。驛,驛館。
絮(xù):在衣服裏鋪棉花。
征袍:戰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將征夫妻子的手都凍僵了,連針剪都拿不住。素手,白淨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膚白皙。
裁縫:指裁縫好的征衣。
臨洮(táo):在今甘肅省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
序
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通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個有意味的時刻──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味。
一個“趕”字,不曾明寫,但從“明朝驛使發”的消息,讀者從詩中處處看到這個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緊張勞作的情景。關於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縫”等等具體過程,作者有所取捨,只寫拈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冷”字。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情節的生動性。
天氣的嚴寒,使“敢將十指誇針巧”的女子不那麼得心應手了,而時不我待,偏偏驛使就要出發,人物焦急情態宛如畫出。“明朝驛使發”,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她從自己的冷必然會想到臨洮,那邊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驛使早發、快發。這種矛盾心理亦從無字處表出。讀者似乎又看見她一邊呵着手一邊趕裁、趕絮、趕縫。“一夜絮徵袍”,言簡而意足,看來大功告成,她應該大大鬆口氣了。
可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又情急起來,路是這樣遠,“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回卻是恐怕驛使行遲,盼望驛車加緊了。“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含多少深情呵。從側面落筆,通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結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結得意遠,情節生動感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驛使(yì shǐ):古時傳遞公文、書信的人。 絮(xù):在衣服裡鋪棉花。 那堪(nà kān):何況,怎堪。 臨洮(lín táo):在今甘肅省岷縣,是長城的起點,這裡泛指邊地。
繙譯
明天早上驛站的使者就要出發了,女子連夜趕制出征的棉袍。 她纖細的手因爲抽針而感到寒冷,又怎能忍受拿那冰冷的剪刀呢。 做好的棉衣要寄往遠方,不知這衣服幾日才能到達臨洮。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女子在寒鼕夜晚爲即將出征的丈夫趕制棉衣的情景,刻畫了女子對丈夫的深切關懷和思唸之情。詩中通過“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這一細節描寫,生動地表現出女子在寒冷環境中勞作的艱辛,也烘托出她內心的柔情。最後一句“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則表達了女子對棉衣能否及時送達丈夫手中的擔憂,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情感真摯,讓人感受到了古代女子的溫婉與堅靭以及她們對親人的牽掛。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