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柳絲柔長春雨霏霏,花叢外漏聲不斷從遠方傳來。塞雁向南歸去令人驚心,雜亂的城鳥尋覓着棲巢,望着畫屏上對對金鷓鴣令人格外傷感。
香霧襲來透入簾幕之中,美麗的樓閣池榭啊再無人一起觀賞。繡簾低垂獨自揹着垂淚的紅色蠟燭,長夢不斷遠方親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腸?
注釋
更漏:古人用銅壺滴漏來計時,將一夜分爲五更。
子:曲子的簡稱。
漏聲:指報更報點之聲。
迢遞(dì):遙遠。
塞鴈:北鴈,春來北飛。
城烏:城頭上的烏鴉。
畫屏:有圖飾品的屏風,爲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擺設。
金鷓鴣:金線繡成的鷓鴣,可能繡在屏風上,也可能是繡在衣服上的。
薄:通「迫」,逼來。
惆悵:失意、煩惱。
謝家池閣:豪華的宅院,這裏即指女主人公的住處。謝氏爲南朝望族,居處多有池閣之勝。後來便成爲一共名。韋莊歸國遙詞中有「日落謝家池閣」句。
紅燭背:背向紅燭;一說以物遮住紅燭,使其光線不向人直射。
序
《更漏子·柳絲長》是唐朝詩人溫庭筠所創作的文學作品。詞的上闋圍繞「漏聲」寫相思中的女子對外界的種種感受和印象。下闋承上,轉寫主人公的居處環境。全詞所寫的是一位女子長夜聞更漏聲而觸發的相思與惆悵。
賞析
這首詞表現了一個思婦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戀。
上闋寫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寫春雨綿綿灑在柳絲上,灑在花木叢中的情形。獨處空閨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觸動其心緒,何況是在萬籟俱寂的春夜。因此,當她聽到從花木上掉下來的雨滴之聲,猶誤以爲是遠方傳來的計時漏聲。可以想象,思婦由於對遠人的眷念時刻縈繫在心,無法釋然。故而心緒不寧,度日如年。那雨滴之聲就像是放大了的漏聲,對她來講就格外地刺耳。柳絲、春雨等本是濃麗之景。但在這裏只是用來暗示思婦淒涼的心境,增強對比的效果。「驚塞鴈」三句則進一步渲染思婦的這種心理感覺。人忍受不了這夜雨之聲的侵擾,那麼物又如何呢。在思婦的想象中,即使徵塞之大鴈,宿城之烏鴉,甚至是畫屏上之鷓鴣也必定會聞聲而驚起,不安地抖動其翅翼。這幾句是移情於物的寫法,以驚飛的鳥來暗示思婦不安的心情。「畫屏金鷓鴣」乍一看似突亍鏗由室外移至室內,由聽覺變成了視覺。其實,描寫靜止的鷓鴣慢慢變得靈動起來,這種錯覺正好襯出思婦胸中難言之痛苦。
下闋描寫思婦所居之室內情形。在蘭室之內,爐香即將燃盡.香霧漸漸消散,但卻依然能透過層層的帷帳。在這樣精緻雅潔的環境裏,思婦的心態卻只能以「惆悵」兩字來概括,可見其悽苦。這裏「謝家池閣」泛指思婦居處。由於這些華堂美室曾經是思婦與離人共同歡樂的地方。現今獨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覺就迥然不同。「紅燭背」三句則進一步描繪了在這孤寐無伴的夜晚。百無聊賴的環境下思婦之情狀。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綿綿不絶的離情,如何才能尋覓離人的蹤影。只有吹熄紅燭,放下帳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進入夢鄉。然而「夢長君不知」,這又是一種多麼可悲可嘆的情景。
全詞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婦寂寞淒涼的心理狀態,深沉細膩的感情世界,幾乎都是從具體的物象中反映出來的。

溫庭筠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纔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爲“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3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