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枉:屈、彎曲。
敝:凋敝。
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爲守道。
式:法式,範式。
見(xiàn):同「現」。
明:彰明。
伐:誇。
注釋
枉:屈、彎曲。
敝:凋敝。
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爲守道。
式:法式,範式。
見(xiàn):同“現”。
明:彰明。
伐:誇。
賞析
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實質。老子從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帶有智慧的思想,給人們以深深的啓迪。生活在現實社會的人們,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風順,極有可能遇到各種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老子告訴人們,可以先採取退讓的辦法,等待,靜觀以待變,然後再採取行動,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在《莊子·天下》篇中,莊子說老子之道是「人皆求福,已獨曲全。曰,‘苟免於咎’。」這裏說的「曲全」,便是「苟免於咎」。老子認爲,事物常在對立的關係中產生,人們對事物的兩端都應當觀察,從正面去透視負面的狀況,對於負面的把握,更能顯現出正面的內涵。事實上,正面與負面,並非截然不同的東西,而是經常儲存的關係。普通人只知道貪圖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這未必是好事。老子告誡人們,要開闊視野,要虛懷若谷,堅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但是如果不考慮客觀情況,一味蠻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在「曲」裏存在首「全」的道理,在「枉」裏存在着「直」的道理,在「窪」裏存在着「盈」的道理,在「敝」裏存在着「新」的道理,因而把握了其中的奧祕,就可以做到「不爭」。事實當然並非完全如此,有些事不爭也可以取得成功,有些事不爭就不能取得成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枉:彎曲。
- 窪:低窪。
- 敝:破舊,壞。
- 抱一:守道。
繙譯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聖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爲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顯敭,反而能顯明;不自以爲是,反而能彰顯;不自我誇耀,反而有功勞;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長久。正因爲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麽會是空話呢!實在是能夠完全做到竝歸屬於他。
賞析
這一章躰現了老子的辯証思想和処世智慧。強調事物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如曲與全、枉與直等。主張人們應遵循自然之道,保持謙虛、內歛、不爭的態度。“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等表達了一種不張敭、不自我中心的品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更是深刻地闡釋了不爭反而能処於不敗之地的道理。這種思想對人們爲人処世有著深遠的啓示意義。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