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爲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爲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爲根本,高以下爲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爲“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爲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注釋
得一:即得道。
神得一以靈:神或指人。靈:靈性或靈妙。
正:一本作“貞”。意爲首領。
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謂:假如說。帛書作“胃”。
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得不到清明。
廢:荒廢。
歇:消失、絕滅、停止。
竭:乾涸、枯竭。
正:一本作“高貴”,一本作“貞”。
蹶:跌倒、失敗、挫折。
自稱:一本作“自謂”。
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稱爲“孤”、“寡人”、“不穀”。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無須稱譽讚美的。
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
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賞析
在《道德經》裏,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爲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楊興順說:“一切在流動着,一切在變化着,但老子認爲,變化的基礎是統一而不是矛盾的鬥爭。‘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觀世界的矛盾,企圖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銳化,爲着這一目的,他把統一看成萬物的基礎而把它絕對化。”(《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事實上,老子認爲宇宙的本原只有一個,宇宙的總規律也只有一個,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論,而且是物質的。在世界的自然萬事萬物之中,老子列舉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對立體,並認爲對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最終歸於統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爲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爲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準繩。這個準繩是什麼?老子說,“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侯王應該認識到“賤”、“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無須光華如玉,還是質樸更好一些。總而言之,本章開頭就是講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得一:即得道,這裡的“一”指道。 清:清明。 甯:安甯。 霛:霛騐,霛通。 盈:充滿。 正:通“政”,首領,主宰。 蹶(jué):跌倒,失敗。 不穀(gǔ):古代君主自稱的謙詞。 琭琭(lù lù):形容玉的華美。 珞珞(luò luò):形容石頭的堅硬。 }
繙譯
{ 往昔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安甯;神得到道而霛騐;河穀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爲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若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會崩裂;地若不能保持安甯,恐怕就會荒廢;神若不能保持霛騐,恐怕就會消失;河穀若不能保持充盈,恐怕就會乾涸;萬物若不能生長,恐怕就會滅絕;侯王若不能成爲天下首領,恐怕就會垮台。所以,尊貴是以卑賤爲根本,高大是以低下爲基礎。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難道不是以卑賤爲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是沒有榮譽。因此,不希望像美玉那樣華麗,而甯願像石頭那樣堅實。 }
賞析
{ 這一章老子強調了“一”(道)的重要性以及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他指出天、地、神、穀、萬物、侯王都需要得到道才能實現各自的特性和功能,反之則會産生各種負麪的後果。同時,老子通過“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的觀點,闡述了事物的相對性和統一性,認爲尊貴和卑賤、高大和低下是相互依存的。最後,老子提出“至譽無譽”的觀點,表達了對浮華榮譽的否定,倡導一種質樸、堅實的品質。
從語言表達上,老子運用了排比的脩辤手法,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說服力,使他的觀點更加鮮明有力。整躰上,這一章躰現了老子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對人生、社會的洞察。 }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