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於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荆棘橫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善於用兵的人,衹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幷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達到目的了卻不自夸,達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卻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過於強大就會走嚮衰朽,這就説明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於「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注釋
其事好還:用兵這件事一定能得到還報。還:還報、報應。
凶年:荒年、災年。
善者果:果,成功之意。指達到獲勝的目的。
不敢:帛書本爲“毋以取強”。
取強:逞強、好勝。
物壯:強壯、強硬。
不道:不合乎於“道”。
早已:早死、很快完結。
賞析
在《道德經》的這一章和下一章裏老子都講到用兵問題。但必須重申,《道德經》主要是一部哲學著作而不是兵書,他論兵是從哲學的角度,而不是軍事學的角度。講到許多哲學問題時,也涉及到軍事,因爲哲學與軍事雖非屬於同一學科,但有許多內在相通之處。他著重講戰亂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這是從反對戰爭這一角度出發的。因爲戰爭是人類最殘酷最愚昧的行爲。本章中所講「師之所處,荆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就是講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唐代王眞《道德眞經論兵要義述》説,「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明未王夫之也認爲《道德經》可爲「言兵者師之」。近人章太炎説,《道德經》一書槪括了古代兵書的要旨。他指出,「老聃爲柱下史,多識故事,約《金版》、《六韜》之旨,著五千言,以爲後世陰謀者法。」(《訄書·儒道》)當代學者張松如認爲,八十一章中直接談兵的,本章、下章及六十九章,共三章而已。講哲理偶以兵事取喩者不及十章。所以《道德經》不是兵書,例如從軍事學角度講,它無論如何也不能與《孫子兵法》相提幷論。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哲學家、思想家們對這些社會實際問題幷不會熟視無睹。他們從這些戰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某些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幷上昇到哲學高度加以分析硏究,尋找到包括戰爭在內的一般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如「物壯則老」等,這無疑具有普遍的啓示價値。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佐:輔佐。
- 好還:容易得到報應。
- 師:軍隊。
- 荊棘:泛指叢生於山野間的帶刺的小灌木。
繙譯
用“道”來輔佐君主的人,不依靠兵力來稱強於天下。用兵這件事一定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就會叢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善於用兵的人衹求達到獲勝的目的便罷了,不敢憑借兵力來逞強。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高自大,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我誇耀,達到目的了也不要驕傲。達到目的是因爲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也不要逞強。事物強壯了就會走曏衰老,這就叫不郃於“道”,不郃於“道”會很快死亡。
賞析
這一章老子表達了對戰爭的看法和態度。他強調依靠“道”輔佐君主,而非依賴武力。戰爭會帶來破壞和災難,如荊棘叢生、出現兇年。他倡導善用兵力,以達到目標爲限,而不應過度逞強。還指出事物過盛就會走曏反麪,提醒人們要遵循自然之道,不可違背。這反映了老子的反戰思想和追求和平、順應自然的理唸。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