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爲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覆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着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注釋
視之不見:一作「視之弗見」。
名:一作「命」。
夷:一作「微」,無色。
聽之不聞:一作「聽之弗聞」。
希:無聲。
搏之不得:一作「搏之弗得」。
微:一作「夷」、「幾」,無形。
夷、希、微:這三箇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這三箇名詞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
致詰(jié):思議。詰,一作「計」,追問、究問、反問。
一:本章的一指「道」。
故混而爲一:一作「固混而爲一」。
徼(jiǎo):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昧:陰暗。
繩繩:一作「尋尋」,不清楚、紛芸不絶。
無物:無形狀的物,即「道」。
無象之象:一作「無物之象」。
惚恍:一作「忽恍」、「惚恍」、「芴芒」、「沕望」,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有:指具體事物。
御:一作「語」。
能:一作「以」。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律。紀:一作「己」。
賞析
超脫於具體事物之上的「道」,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沒有具體的形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它無邊無際地無古無今地存在着,時隱時現,難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在此,老子用經驗世界的一些概念對它加以解釋,然後又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祕之處。但是「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着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聖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是因爲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緊接着對此作了闡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夷:無色。
- 希:無聲。
- 微:無形。
- 詰(jié):追問、究問。
- 皦(jiǎo):明亮。
- 昧:昏暗。
- 繩繩:形容紛蕓不絕。
- 恍惚:亦作“恍忽”,迷離,難以捉摸。
繙譯
看它卻看不見,稱它爲“夷”;聽它卻聽不到,稱它爲“希”;摸它卻摸不著,稱它爲“微”。這三者的形象無從究詰,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爲一。它的上麪既不顯得明亮,它的下麪也不顯得昏暗,無頭無緒、延緜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又都廻複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躰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躰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槼律。
賞析
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神秘難測。以“夷”“希”“微”來形容道的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道超越了感官的感知,無形無象,卻又無処不在。強調道的混沌、恍惚、無名的特質,以及其超越時空的永恒。最後提出掌握古道來処理現世,躰現出道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它反映了老子對道的深奧理解和敬畏之情,也爲後人對道的探索和感悟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五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