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九章)

· 老子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爲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注釋

絕聖棄智:拋棄聰明智巧。此處“聖”不作“聖人”,即最高的修養境界解,而是自作聰明之意。 此三者:指聖智、仁義、巧利。 文:條文、法則。 屬:歸屬、適從。 見素抱樸: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沒有染色的絲;“樸”是沒有雕琢的木;素、樸是同義詞。 絕學無憂:指棄絕仁義聖智之學。

賞析

前蘇聯學者楊興順認爲,“作爲人民利益的真誠捍衛者,老子反對中國古代統治階級的一切文化。他認爲這種文化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下德’的聖人藉此建立各種虛僞的道德概念,而只有‘朝甚除’的人們才能享用這種文化的物質財富。不寧唯是,這一切產生虛僞的文化還腐蝕了淳樸的人民,激發了他們對‘奇物’的慾望。這種文化乃是‘亂之首’。從這些表白中,可以明顯地看出,老子斥責統治階級的文化,在他看來,這種文化和具有規律性的社會現象是矛盾的,即和‘天之道’是矛盾的。必須拋棄這種文化。它對人民毫無益處。由此可風,老子反對統治階級的文化,否認它對人民的意義,並提出一種烏托邦思想——使人民同這種文化隔絕。”(《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老子的政治主張雖不可取,但他提出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恢復人的自然本性的觀點,並非是沒有意義的。 此外,對於“絕學無憂”一句,在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爲,“絕學無憂”指棄絕學習就沒有憂慮了。這種解釋認爲老子要毀滅一切文化,當然也就不要學習了。這種意義認爲,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創始人,是倡導愚民思想和政策的鼓吹者。另一種意見認爲,“絕學”,指拋棄那此講聖智、仁義、巧利的學問,將其置於身外,免去權欲的誘惑,作到無憂無患。還有一種意見認爲,老子所說的“絕”,其實就是絕招的“絕”,是指至深、獨到的學問,老子認爲只有取得不同於世俗的獨到學問,才能獲得對私慾無所衝動的自由。這種意見認爲老子正是這樣的具有絕學獨到的人,表明了他的學習態度。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絕聖棄智:絕,斷絕。聖,聰明睿智。智,巧詐、智謀。
  • 見素抱樸:見,同“現”,顯現、顯示。素,沒有染色的絲。樸,沒有雕琢的木。

繙譯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処;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複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爲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質樸的本性,減少私欲襍唸,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賞析

這一章老子表達了對儅時社會過度倡導聖智、仁義、巧利的批判。他認爲這些表麪的追求反而可能導致社會問題。提倡廻歸到純真質樸、少私寡欲的狀態,這樣能讓人們生活更加自然和諧,社會也更加穩定安甯。老子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反思了過度文明化和複襍化可能帶來的負麪影響,對後世思考社會發展與人性本質有著深遠的影響。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