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爲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爲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爲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注釋
知不知:註解家們一般對此句有兩種解釋。一說知道卻不自以爲知道,一說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尚矣:“尚”通“上”。
不知知:不知道卻自以爲知道。
病病:病,毛病、缺點。把病當作病。
賞析
在自知之明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人們有非常相似的觀點。孔子有言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所以,老子認爲,“知不知”,纔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剛愎自用、自以爲是的人並不少見。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剛剛學到一點兒知識,就以爲了不起,從而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這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擡高自己,以爲老子天下第一,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那就是沒有自知之明。我們在閱讀這一章的內容以後,深深地感到老子的《道德經》真是一部極富智慧的處世之作。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