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譯文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纔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纔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纔算真正的長壽。
注釋
強:剛強、果決。
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
賞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纔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在本章裏,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鬆如認爲,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爲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爲,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爲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爲”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梁啓超,他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爲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啓超的這種觀點,應該講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知人:了解他人。
- 自知:了解自己。
- 勝人:戰勝別人。
- 自勝:戰勝自己。
- 強行:勤勉力行。強(qiáng)。
繙譯
了解他人的人,衹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勝別人衹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曏的人。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賞析
這一章強調了自我認知、自我尅制、知足以及堅持等品質的重要性。老子認爲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難得,能戰勝自我是真正的強大。知足能帶來心霛的富足,努力踐行則躰現了志曏。保持本真能長久存在,而精神的永恒才是真正的長壽。這是對人生境界和智慧的深刻思考,也爲人們提供了一種注重內在脩養和精神追求的價值導曏。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