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老子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爲」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爲」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注釋

馳騁:形容馬奔跑的樣子。 無有入無間: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無有,指不見形象的東西。 希:一本作“稀”,稀少。

賞析

「貴柔」是《道德經》的基本觀念之一,除本章論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節裏也多所論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現和作用,它實際上已不局限於與「剛強」相對立的狹義,而成爲《道德經》槪括一切從屬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學槪念。老子認爲,「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眞正有力量的象徵。如果我們深入一箇層次去考慮問題,就會發現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轉化的必然性。他幷非一味要人「守柔」、「不爭」,而是認爲「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即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這是深刻的辯證法的智慧。因此,發現了「柔弱」方面的意義是老子的重大貢獻。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