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以無爲、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祕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爲,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慾,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注釋
正:此處指無爲、清靜之道。
奇:奇巧、詭祕。
取天下:治理天下。
以此:此,指下面一段文字。以此即以下面這段話爲根據。
忌諱:禁忌、避諱。
人:一本作「民」,一本作「朝」。
利器:鋭利的武器。
人多伎巧:伎巧,指技巧,智巧。此句意爲人們的伎巧很多。
奇物:邪事、奇事。
我無爲,而民自化:自化,自我化育。我無爲而人民就自然順化了。
賞析
先説「以奇用兵」。《道德經》不是兵書,但其中不排除有關於軍事方面的內容,這是我們在前面章節裏已經説到的問題。例如本章講「以奇用兵」,實際上講的是軍事問題。在老子的觀念中,用兵是一種詭祕、奇詐的行爲,因而在用兵時就要注意想奇法、設奇計、出奇謀,衹有這樣纔能做到出奇制勝。這表明,老子的用兵之計與治國安邦有截然的區別,即用兵要奇,治國要正。「以奇用兵」實際就是要變化莫測、神出鬼沒。戰爭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是國家政治無法正常運軌時不得已而采取的下策。老子反對戰爭,但戰爭卻不可避免。因此,老子在《道德經》裏就不能不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箇「以奇用兵」之計,不是爲昏君、暴君出謀劃策,而是爲弱者、爲正義之師設想的。
再説第二層意思。老子説「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這是老子對國計民生的具體思考。胡寄窗寫道:「老子把工藝技巧認定爲社會禍亂的原因,他們要求廢除工藝技巧,甚至認爲盜賊之産生也是由於工藝技巧的關係」,「可見他們對工藝技巧的深惡痛絶。堅決反對工藝技巧是道家經濟思想的特點。初期儒家幷不根本反對工藝之事,衹不贊成儒者從事工藝,甚至有時還承認工藝的重要作用。墨家之推重工藝自不必説。戰國後期的儒法各學派,雖鄙視工藝,但尙肯定工藝之社會作用。衹有道家纔錯誤地把工藝看作是社會禍亂的根源。」「老子反對工藝技巧的這一觀點,非常奇特,與戰國各學派以及戰國以後各封建時期的思想都迥然不同。這一觀點本身不僅是消極落後,而且是反動的。」(《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第211頁)這種分析雖有其道理,但我們感到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再作分辨。老子重視「無爲」,重視「質樸」,重視「勤儉」,他反對工商的觀點有其指導思想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客觀地講,老子幷不是籠統地、絶對地反對工商,他主要反對的是統治者藉工商積斂財貨,過奢侈豪華、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幷不反對老百姓求富,因爲在本章中,老子説「我無事,而民自富」。這是很重要的一箇證據。籠統地講老子反對工商業的發展,恐怕還要再找一些論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忌諱:因風俗習慣或畏懼權勢而對某些不吉利的語言或舉動有所顧忌。
- 伎巧:同「技巧」。
- 滋彰:越發顯明。
翻譯
用堂堂正正的方法去治理國家,用奇譎詭異的方法去用兵打仗,用不生事的方式去奪取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是根據以下這些:天下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貧窮;人們銳利的武器越多,國家就越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奇的事物就越興起;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多。所以聖人說:「我無所作爲,而百姓自然順化;我喜好安靜,而百姓自然端正;我不生事,而百姓自然富足;我沒有慾望,而百姓自然樸實。」
賞析
這一章老子闡述了他對於治國理政的獨特見解。他強調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的理念。指出過多的忌諱、銳利武器、過度技巧以及繁苛法令會帶來負面後果,如民貧、國亂、邪物滋生、盜賊增多。而聖人無爲、好靜、無事、無慾的做法,能讓百姓自然而然地實現順化、端正、富足、樸實。這種觀點體現了老子主張順應自然、反對過度干預的思想,對後世的治國理念和哲學思考產生了深遠影響。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