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 老子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注釋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敢,勇敢、堅強;不敢,柔弱、軟弱。此句意爲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命。 或利或害:勇於柔弱則利,勇於堅強則害。 是以聖人猶難之:此句已見於六十三章。 天之道:指自然的規律。 繟然:安然、坦然。 天網恢恢:天網指自然的範圍;恢恢,廣大、寬廣無邊。 疏而不失: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賞析

老子認爲,自然的規律是柔弱不爭的。他說,勇氣建立在妄爲蠻幹的基礎上,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勇氣建立在謹慎的基礎上,就可以活命。勇與柔相結合,人們就會得到益處,勇與妄爲相結合,人們就會遭受災禍。同樣是勇,利與害大相徑庭。老子的主張是很明確的,他以爲自然之道,貴柔弱,不貴強悍妄爲;貴卑下,不貴高上貴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違背的。有人認爲老子只注重自然規律,而忽視人的主觀因素,不講人的主觀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揚退縮,膽小怕事的生活態度和命定論的思想。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爲老子所宣揚的是自然規律,人們立身處世不可以違背自然規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規律的肆意妄爲,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勇敢堅強的含義。勇而不敢是順應自然規律,不以主觀意志取代客觀實際,並不是懦弱和軟弱的代名詞。我們同意老子的觀點,人類的行爲應該是選擇後者而遺棄前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敢:勇敢,指逞強好勝之心。
  • 勇:勇氣,此処指不畏。
  • 孰:誰。
  • 繟(chǎn)然:寬緩、安然的樣子。

繙譯

有勇氣而逞強好勝就會遭到殺害,有勇氣而不逞強好勝就能生存。這兩種勇氣,一個會帶來好処,一個會帶來禍害。上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其中的緣故呢?自然的槼律是,不競爭卻善於取勝,不說話卻善於廻應,不召喚卻自己到來,寬緩卻善於謀劃。自然的法網寬廣無邊,稀疏卻不會遺漏。

賞析

這一章老子闡述了關於勇氣的不同運用和自然之道的特點。他強調了逞強好勝可能帶來殺身之禍,而保持內心的不逞強、順應自然反而能存活。對於上天所厭惡的難以完全知曉原因。自然之道具有不爭而取勝、無言而廻應、不喚自來、從容善謀的特質。最後用“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形象地表達了自然法則的無所不在和公平。提醒人們要尊重自然槼律,不可肆意妄爲。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