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闇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注釋
孔:甚,大。
德:“道”的顯現和作用爲“德”。
容:運作、形態。
恍惚:彷彿、不清楚。
象:形象、具象。
窈兮冥兮:窈,深遠,微不可見。冥,闇昧,深不可測。
精:最微小的原質,極細微的物質性的實體。微小中之最微小。
甚真:是很真實的。
信:信實、信驗,真實可信。
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衆甫:甫與父通,引伸爲始。
以此:此指道。
賞析
學術界一派觀點認爲老子的“道”不是物質實體,而是絕對精神之類的東西,這種觀點有待商榷。我們的觀點是傾向於“道”具有物質性的這種意見。因爲老子說了“道之爲物”,又說“道”中有物、有象、有精,這顯然不屬於觀念性,而是屬於物質性的東西。在以後的章節裏,還將遇到此類問題。
此外,關於道與德的關係問題,老子的意見是:“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它的功能。這裏,“道”之所顯現於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稱爲“德”,“道”產生了萬事萬物,而且內在於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表現了它的“德”,在人生現實問題上,“道”體現爲“德”。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