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 老子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纔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注釋

民不畏威:威,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此句意爲,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 大威至:這個威是指人民的反抗鬥爭。 無狎:狎通狹,意爲壓迫、逼迫。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無厭:厭指壓迫、阻塞的意思。 不厭:這個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反抗鬥爭。 不自見:不自我表現,不自我顯示。 自愛不自貴:指聖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 去彼取此:指捨去“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