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 老子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善於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於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爲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注釋

抱:抱住、固定、牢固。 子孫以祭祀不輟:輟,停止、斷絕、終止。此句意爲:祖祖孫孫都能夠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後代的香火就不會終止。 長:尊崇。 邦:一本作“國”。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自身察看觀照別人;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

賞析

本章說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一句是從一身講到天下。讀此句,使人不自覺地想起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謂“八條目”。這也是從一身講到天下。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問題上並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這相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認爲立身處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後一些的莊子也說,“道之真,以治身,其餘緒,以爲國”。所謂爲家爲國,應該是充實自我、修持自我以後的自然發展;而儒家則是有目的性地去執行,即一爲自然的,一爲自持的,這則是儒、道之間的不同點。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