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衆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爲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爲正因爲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注釋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裏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説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淵:沉靜、深沉。
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尤:怨咎、過失、罪過。
賞析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爲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爲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爲什麽説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説:「五行之體,水爲最微。善居道者,爲其微,不爲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个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幷列舉出七箇「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啓發。最後的結論是:爲人處世的要旨,即爲「不爭」。也就是説,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麽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爲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槪,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裏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範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閲讀。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墨子 · 第十四章 · 兼愛(上) 》 —— [ 周 ] 墨子
-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寡人之於國也 》 —— [ 周 ] 孟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史記 · 七十列傳 · 屈原賈生列傳 》 —— [ 漢 ] 司馬遷
- 《 經旨 · 易或問三首 》 —— [ 周 ] 曾子
- 《 永州八記 · 其一 · 始得西山宴遊記 》 —— [ 唐 ] 柳宗元
- 《 《論語》十二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