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學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爲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鉢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學,那麼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麼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能力也超過別人,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麼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說:「您憑藉着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僱船沿着長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你憑藉着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侷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注釋
資:天資,天分。
倍人:「倍於人」的省略。
屏:同「摒」,除去、排除。
聖人:指孔子。
卒:終於。
魯:遲鈍、不聰明。
鄙:邊遠的地方。
南海:指佛教聖地普陀山。
何恃:「恃何」的倒裝。恃,憑藉、依靠。
鉢:和尚用的飯碗。
買舟:租船。買,租、僱。
顧不如:難道還不如。顧,難道。
序
本文收錄於《白鶴堂文集》,爲清代彭端淑作品,作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僅其祖父直系就達六十九人之衆,但當時連一個文舉人都沒有,作者見狀,甚爲憂心,急而訓之,所以才寫出這篇文章來。
賞析
文章一開頭便從難易問題下手,作者認爲天下之事的難易是相對的,「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學習也是如此,只要腳踏實地去學,沒有掌握不了的學問;反之,不通過學習,就是極容易的事也會被視作十分困難。在說明了難易的辯證關係之後,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問題。天資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於學習,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擺脫昏與庸的境地;而天資聰敏,才能出衆的人,如果自暴自棄,不學無術,也將與昏庸者爲伍。相傳孔子的學說由智能魯鈍的曾參傳給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傳給了孟子。所以作者說:「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因而作者認爲昏庸與聰敏是相對的,關鍵是取決於個人的努力。這第一段完全以論述的筆墨出之,明白地擺出了自己對學問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則通過一個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則寓言,進一步說明難易與成敗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堅定地朝既定的目標走去,必定是可以達到終點的。四川的貧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聖,貧者憑着一瓶一鉢和堅定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心願;富者雖有足夠的錢可僱船前往,但由於自己的猶豫畏縮,終未能達到目的。作者由此說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謂「立志」,不僅是要樹立奮鬥的目標,而且要有百折不撓、知難而進的精神,這正是學習中第一可貴的。這一段通過具體生動的記敘,設想出人物的語言神態,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猶如一則寓言故事,雖然平易簡單,卻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後一段結論,還是歸結到聰敏與昏庸的問題:聰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關鍵在於能否力學不倦。作者強調了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擺脫了天賦決定論的成見,勸人以學,對於不同天資的人都有勉勵的作用。他對聰敏「可恃而不可恃」,對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辯證認識無疑都是很有見地的。
全文始終用了對比的方法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一開始便從天下事「難」與「易」的不同落筆,指出在學習中「難」與「易」是相對的,可變的。接下來又從昏庸和聰敏及其與成敗的關係立論,反覆辨難,說理明白,使讀者信服。蜀僧的一貧一富,貧者僅恃一瓶一鉢,富者可以買船而下,結果貧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終在強烈的對比中展開說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文中多用偶句,如:「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以及「吾資之昏」與「吾資之聰」兩段,「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與「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兩段等在句法上都兩兩相對,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並沒有艱深的文詞,只是娓娓道來,如一篇師長對晚輩的勸勉之詞,語重心長,切合題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逮(dài):及,趕得上。
- 迄(qì):到。
- 鄙:邊境。
翻譯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做了,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去學,那麼困難的也變得容易了;不學,那麼容易的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恆地學習,很久都不鬆懈,直到學成了,也不知道自己愚笨和平庸。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我才能敏捷,超過別人;但摒棄不用,就跟愚笨和平庸沒有區別了。孔子的學說,最終是由愚笨的曾參傳下來的。既然這樣,那麼愚笨平庸、聰明敏捷的作用,難道是固定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裕。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怎麼樣?」富和尚說:「你憑藉什麼去?」窮和尚說:「我一個水瓶一個飯鉢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來想要僱船順江而下,還沒能去成。你憑藉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慚愧的神色。 西蜀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裏遠。富裕的和尚不能到達而貧窮的和尚卻到了。一個人立志,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這個和尚嗎?所以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依靠自己的聰明和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但也不能完全限制;不自己限制自己的愚笨和平庸並且勤奮學習不知疲倦的人,是靠自己努力的人。
賞析
這篇文章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闡述了爲學的道理。強調了主觀努力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天資和才能並不能決定最終的成就,關鍵在於是否堅持不懈地學習。通過蜀鄙二僧的故事,鮮明地對比出窮和尚憑藉堅定的志向和努力達成目標,而富和尚雖條件更好卻未能實現願望,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立志和勤奮的意義。全文主旨明確,說理深入淺出,富有教育意義,對激勵人們爲學和立志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彭端淑
清四川丹棱人,字樂齋。雍正十一年進士。自吏部郎中出爲廣東肇羅道,依律判斷州縣大量積案。後主講成都錦江書院。年八十一卒。與弟彭遵泗、彭肇洙以詩古文名蜀中,時號“三彭”。有《白鶴堂集》。
► 3篇诗文
相关推荐
- 《 禮記 · 禮運 》 —— [ 漢 ] 戴聖
- 《 核舟記 》 —— [ 明 ] 魏學洢
- 《 戰國策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 [ 漢 ] 劉向
- 《 韓非子 · 說難 · 智子疑鄰 》 —— [ 周 ] 韓非
- 《 莊子 · 外篇 · 秋水 》 —— [ 周 ] 莊子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十年 》 —— [ 周 ] 左丘明
- 《 陳太丘與友期行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史記 · 三十世家 · 陳涉世家 》 —— [ 漢 ] 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