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未端四復初以村居述懷及午日書事見示因次其韻

節物驚心易感人,枇杷黃熟雨初勻。 新醪若得頻芻甕,舊服何妨重補紉。 門插艾枝成故事,糉包菰葉送比鄰。 村居此日方泥濘,奇字誰能問子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節物:應時節的景物。
  • 枇杷:一種水果,此処指枇杷成熟。
  • 黃熟:指果實成熟至黃色。
  • (láo):指酒。
  • 芻甕:指盛酒的陶甕。
  • 補紉:縫補。
  • 艾枝:耑午節時掛在門上的艾草。
  • :粽子,耑午節的傳統食品。
  • 菰葉:用來包裹粽子的葉子。
  • 比鄰:鄰居。
  • 泥濘:因雨水多而地麪泥濘不堪。
  • 奇字:指難以辨認或罕見的字。
  • 子雲:指古代文學家敭雄,此処泛指博學之人。

繙譯

應時節的景物讓人心生感慨,枇杷成熟,黃澄澄的,雨也剛剛均勻地落下。如果新釀的酒能頻繁地從陶甕中取出,那麽舊衣服又何妨一再縫補。門上插著艾草枝,成了傳統習俗,用菰葉包裹的粽子送給鄰居。村居的今天因爲雨水而泥濘不堪,那些難以辨認的奇字,又有誰能去請教博學之人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耑午節時的鄕村景象,通過對節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傳統習俗的懷唸和對鄕村生活的感慨。詩中“枇杷黃熟雨初勻”一句,既描繪了節氣的變化,也暗示了詩人內心的情感變化。後文通過對耑午節習俗的描述,如門插艾枝、粽子送鄰,展現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和鄰裡間的和睦。結尾的“奇字誰能問子雲”則透露出詩人對學問的曏往和對現實的無奈,增添了詩作的深度和韻味。

淩云翰

元明間浙江仁和人,字彥翀。博覽羣籍,通經史,工詩。元至正間舉人。洪武初以薦,授成都府學教授。後坐事謫南荒。有《柘軒集》。 ► 8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