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上山

夜夢上嵩山,獨攜藜杖出。 千巖與萬壑,遊覽皆周畢。 夢中足不病,健似少年日。 既悟神返初,依然舊形質。 始知形神內,形病神無疾。 形神兩是幻,夢寐俱非實。 晝行雖蹇澀,夜步頗安逸。 晝夜既平分,其間何得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嵩山(sōng shān):中國五嶽之一,位於河南省西部。
  • 藜杖(lí zhàng):用藜的老莖製成的手杖,泛指普通的手杖。
  • 千巖萬壑(qiān yán wàn hè):形容山巒連綿,高低重迭。
  • 周畢(zhōu bì):遍及,全部完成。
  • 神返初(shén fǎn chū):精神回到最初的狀態。
  • 形質(xíng zhì):身體和精神。
  • 蹇澀(jiǎn sè):行走困難,不流暢。

翻譯

夜晚夢見自己登上嵩山,獨自攜帶一根藜杖出發。 在夢中,我遊覽了無數的山峯和深谷,每一處都走遍了。 在夢裏,我的腳沒有病痛,感覺自己像年輕時一樣健康。 當我醒來,意識到精神已經回到最初的狀態,身體依舊是原來的樣子。 我這才明白,身體和精神之間,身體生病而精神可以無恙。 身體和精神都是虛幻的,夢中的景象也並非真實。 白天行走雖然困難,但夜晚行走卻頗爲安逸。 晝夜平分,這段時間裏又有什麼得失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夢境與現實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生命和健康的深刻感悟。詩中,「夜夢上嵩山」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嚮往,而「夢中足不病,健似少年日」則反映了詩人對青春活力的懷念。詩的後半部分,詩人通過對「形神」關係的思考,揭示了生命的虛幻和夢的真實性。最後,詩人以晝夜的平分來比喻生活的平衡,表達了一種超脫和豁達的人生態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白居易詩歌的特色。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