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己亥夏予遊壺山宿真淨巖即景賦詩奉簡古道了堂二師
六月翠壺山下客,凌晨登山如絕壁。
支筇徑上真淨巖,頭上青天才咫尺。
高僧十載棲巖幽,啓扉相見還相留。
欣然坐我斗室底,滿室嵐氣生清秋。
開窗一覽數千裏,滄海微茫等杯水。
客帆來往煙雨中,人家遠近林巒裏。
平生讀書苦不多,時事如此將奈何。
蠅頭蝸角付一笑,會當結屋山之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至正己亥:元代至正年間的己亥年,具體年份爲1359年。
- 壺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爲作者遊歷之地。
- 真淨巖:山中的一個巖洞或寺廟,爲僧人修行之地。
- 絕壁:陡峭的山崖。
- 支筇:拄着竹杖。筇(qióng):一種竹子,可做手杖。
- 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 嵐氣:山中的霧氣。
- 滄海:大海。
- 微茫:模糊不清的樣子。
- 蠅頭蝸角:比喻微小的事物或微不足道的名利。
- 結屋:建造房屋,指隱居。
- 山之阿:山的彎曲處,指山中幽靜之地。
翻譯
六月時,我作爲翠壺山下的遊客,清晨登山如同攀登絕壁。拄着竹杖直上真淨巖,頭頂的青天近在咫尺。高僧十年來隱居在這幽靜的巖洞,開啓門扉與我相見後,又熱情地留我住宿。他欣然讓我坐在斗室之中,滿室都是清秋的山霧氣息。打開窗戶,視野可達數千裏,大海在微茫中如同杯水。客船在煙雨中來來往往,遠處的村莊和山林隱約可見。我平生讀書不多,面對時事的變化,我又能如何呢?對於那些微不足道的名利,我只是一笑置之,我更願意在山中幽靜之地建造房屋,隱居起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夏日清晨登山的經歷,以及與山中高僧的交流和對自然景色的感悟。詩中,「頭上青天才咫尺」一句,既表現了山勢的險峻,也暗示了作者與天地的親近感。後文通過對大海、客帆、林巒的描繪,展現了作者開闊的視野和超然的心境。結尾處,作者表達了對世俗名利的淡漠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體現了其超脫塵世、追求心靈自由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