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才草書歌

伯英草聖稱絕倫,後來學者無其人。 白眉年少未弱冠,落紙紛紛運纖腕。 初聞之子十歲餘,當時時輩皆不如。 猶輕昔日墨池學,未許前賢團扇書。 豔彩芳姿相點綴,水映荷花風轉蕙。 三春並向指下生,萬象爭分筆端勢。 有時當暑如清秋,滿堂風雨寒颼颼。 乍疑崩崖瀑水落,又見古木飢鼯愁。 變化縱橫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貴。 憶昔謝安問獻之,時人雖見那得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伯英:指東漢書法家張芝,字伯英,被尊爲草聖。
  • 草聖:對草書藝術造詣極高的人的尊稱。
  • 絕倫:無與倫比。
  • 白眉:指眉毛中有白毛,古代認爲這是智慧的象徵,這裏指年輕的才子。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未弱冠即未滿二十歲。
  • 墨池:指書法家練習書法時用來洗筆的池子,這裏比喻書法學習。
  • 團扇書:在團扇上書寫的書法作品。
  • 三春:指春季的三個月,這裏比喻時間的流逝。
  • 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
  • 颼颼:形容風聲。
  • 飢鼯:指飢餓的鼯鼠,這裏用來形容書法中的生動形象。
  • 謝安:東晉時期的名臣,以文學和政治才能著稱。
  • 獻之:指王獻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

翻譯

張芝這位草聖的書法技藝無與倫比,後來的學者無人能及。那位年輕的才子還未滿二十歲,他的筆下草書如飛,運筆如風。初次聽說這位才子時他才十多歲,當時他的同齡人都比不上他。他輕視過去的墨池學習,不屑於前人的團扇書法。他的書法豔麗多彩,芳姿點綴,如水映荷花,風轉蕙草。春天的三個月都在他的筆下生輝,宇宙間的一切景象都在他的筆端展現。有時在炎熱的夏日,他的書法卻讓人感覺如清秋,滿堂風雨,寒風颼颼。乍一看,彷彿是懸崖瀑布的水落下,又像是看到古木上飢餓的鼯鼠,顯得愁苦。他的書法變化無窮,新意迭出,看他的一個字,價值千金。回憶起謝安問王獻之的情景,當時的人雖然見到,但怎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奧妙。

賞析

這首作品讚美了一位年輕才子的草書藝術,通過對比歷史上的書法大家張芝和王獻之,突出了這位年輕才子的非凡才能。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生動的描繪,如「水映荷花風轉蕙」、「乍疑崩崖瀑水落」等,形象地展現了草書的美麗和動感。同時,通過「滿堂風雨寒颼颼」等句,傳達了書法給人帶來的清涼感受,體現了書法藝術的魅力和深遠影響。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草書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年輕才子的卓越才華。

權德輿

權德輿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大臣。字載之,行三。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家於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名士權皋子。未冠,即以文章稱,杜佑、裴胄交闢之。德宗聞其材,召爲太常博士,改左補闕,兼制誥,進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三知貢舉。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誤用官闕,改太子賓客。俄復前官,遷太常卿,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會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絳,議論持異,德輿從容不敢有所輕重,坐是罷,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復拜太常卿,徙刑部尚書,出爲山南西道節度使。二年,以病乞還,卒於道,年六十。贈左僕射,諡曰文。 ► 3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