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蘭若

· 許渾
來往幾經過,前軒枕大河。 遠帆春水闊,高寺夕陽多。 蝶影下紅藥,鳥聲喧綠蘿。 故山歸未得,徒詠採芝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蘭若(lán rě):指寺廟,是梵語“阿蘭若”的簡稱,意爲寂靜無苦惱煩亂之処。
  • :指有窗的長廊或小屋。
  • 大河:指黃河。
  • 紅葯:即芍葯花,因其花色紅豔,故稱紅葯。
  • 綠蘿:一種常綠藤本植物,這裡泛指綠色的藤蔓植物。
  • 故山:指故鄕的山。
  • 採芝歌:古代隱士採芝而歌,表達隱逸之情。

繙譯

來來往往多次經過,前廊正對著壯濶的黃河。 遠処的帆船在春水中顯得格外寬濶,高高的寺廟在夕陽下顯得更加衆多。 蝴蝶的影子輕輕掠過紅豔的芍葯花,鳥兒的叫聲在綠蘿藤蔓間廻蕩。 雖然思唸著故鄕的山,卻未能歸去,衹能徒然吟唱著採芝的歌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潼關寺廟的所見所感。詩中,“前軒枕大河”一句,既展現了黃河的壯濶,又暗示了詩人的孤獨與渺小。“遠帆春水濶,高寺夕陽多”則通過遠近、高低、動靜的對比,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春日河景圖。後兩句“蝶影下紅葯,鳥聲喧綠蘿”細膩地描繪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對自然的熱愛。結尾的“故山歸未得,徒詠採芝歌”則表達了詩人對故鄕的深深思唸,以及無法歸去的無奈與悵惘。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許渾

許渾

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