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昭烈帝

東都十二炎精朽,獻生不辰虛名守。 桓桓帝室豫州劉,垂膝顧耳中山後。 天下英雄惟使君,北海亦知世間有。 離鞍每恨肉時生,失匕寧因雷動手。 奔袁屈呂似飢鷹,客表依權同喪狗。 非緣冰鑑出茅廬,安得布衣辭南畝。 魚水當年屬臥龍,蛟雲是日驤池首。 自從三顧定三分,分荊據益休慚忸。 重興一姓本稀聞,以霸爲王終逆取。 王佐雖稱管樂儔,傑人已踞孫曹右。 豈知白帝挫猇亭,忍教金刀傳木偶。 鞠躬盡力爾爲誰,七擒六出酬恩厚。 堪憐五丈落前星,強延四十貽阿斗。 嗚呼安樂樂其亡,哭廟空餘北地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炎精:指漢朝的國運。
  • 獻生不辰:指生不逢時。
  • 桓桓:威武的樣子。
  • 帝室:指皇室。
  • 豫州劉:指劉備,曾任豫州牧。
  • 垂膝顧耳:形容劉備的仁慈和關心百姓。
  • 中山後:指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後代。
  • 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劉備是天下英雄。
  • 北海:指孔融,曾任北海相。
  • 離鞍每恨肉時生:指劉備在危難時刻的無奈。
  • 失匕寧因雷動手:指劉備在雷聲中失手掉落匕首的故事,比喻驚慌失措。
  • 奔袁屈呂:指劉備投奔袁紹和呂布。
  • 客表依權:指劉備依附權貴。
  • 非緣冰鑑出茅廬:指諸葛亮不是因爲冰冷的鏡子纔出山,而是因爲劉備的誠意。
  • 魚水當年屬臥龍:比喻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關係。
  • 蛟雲是日驤池首:比喻劉備的崛起。
  • 三顧:指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
  • 分荊據益:指劉備分得荊州和益州。
  • 重興一姓:指劉備復興漢室。
  • 以霸爲王:指劉備以霸業爲基礎建立王業。
  • 王佐:指輔佐君王的人,這裏指諸葛亮。
  • 管樂儔:指諸葛亮與管仲、樂毅相媲美。
  • 傑人已踞孫曹右:指諸葛亮在孫權和曹操之上。
  • 白帝挫猇亭:指劉備在白帝城去世,猇亭之戰失敗。
  • 金刀傳木偶:指劉備傳位給劉禪,劉禪無能。
  • 鞠躬盡力:指諸葛亮盡心盡力。
  • 七擒六出:指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 五丈落前星:指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
  • 四十貽阿斗:指諸葛亮留給劉禪四十年的江山。
  • 安樂樂其亡:指劉禪安於享樂,導致國家滅亡。
  • 哭廟空餘北地王:指劉備的廟宇空餘,北地王指劉備。

翻譯

東漢末年,國運衰敗,我生不逢時,只能守着虛名。劉備,這位威武的皇室成員,是豫州的領袖,也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他是天下公認的英雄,連北海的孔融也知道他的名聲。他曾在危難時刻無奈,也在雷聲中驚慌失措。他曾投奔袁紹和呂布,依附權貴,如同喪家之犬。若不是因爲劉備的誠意,諸葛亮怎會離開茅廬,投身於亂世之中。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關係,如同魚水,他的崛起如同蛟龍騰雲。自從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確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他分得了荊州和益州,不感到羞愧。劉備復興漢室,以霸業爲基礎建立王業,這是極爲罕見的。諸葛亮雖被譽爲輔佐君王的傑出人物,但他的才華已超越了孫權和曹操。然而,劉備在白帝城去世,猇亭之戰失敗,他傳位給無能的劉禪,如同傳給了一個木偶。諸葛亮盡心盡力,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以報答劉備的恩情。可惜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留給劉禪四十年的江山。劉禪安於享樂,導致國家滅亡,劉備的廟宇空餘,只剩下北地王的稱號。

賞析

這首詩是對後漢昭烈帝劉備及其時代的歷史回顧和評價。詩中,作者通過對劉備的生平事蹟和與諸葛亮的關係的描述,展現了劉備的英雄形象和諸葛亮的忠誠與智慧。同時,也表達了對劉備復興漢室未果、劉禪無能導致國家滅亡的遺憾。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歷史典故和比喻,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歷史的緬懷,也是對英雄的頌揚。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