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福嚴寺二十三題爲梓上人賦般若寺

· 張翥
上年賢宰相,遁跡白衣時。 試問葫蘆卜,何如懶瓚知。 才名留別傳,香火寄空祠。 千載衡江水,東流有所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遁跡:隱居避世。
  • 白衣:指未做官的士人。
  • 葫蘆卜:一種占卜方法,用葫蘆中的種子來預測吉凶。
  • 懶瓚:指懶散的僧人,這裏可能指般若寺的僧人。
  • 別傳:指對某人或某事的特別記載。
  • 香火:指寺廟中的祭祀活動。
  • 空祠:指無人祭祀的祠堂。

翻譯

昔年賢明的宰相,在未做官時隱居避世。 試問用葫蘆卜卦,怎能比得上懶散僧人的智慧。 才名留在了特別的記載中,香火寄託在無人祭祀的祠堂裏。 千百年來衡江的水,向東流去,引發人們的深思。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賢宰相與懶散僧人的不同生活態度,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名利的淡漠。詩中「葫蘆卜」與「懶瓚知」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僧人超然物外、洞察世事的智慧。結尾的「千載衡江水,東流有所思」則借景抒情,以江水的長流不息象徵對隱逸生活的長久思索和嚮往。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