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

封書退賊不念《法華經》,不理《梁皇懺》,賊人來至,情理何堪! 法聰待向前,便把賊來探,險把佳人遭坑陷,消不得小書生一紙書緘。 杜將軍風威勇敢,張秀才能書妙染,孫飛虎好是羞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法華經》:佛教經典之一,全稱《妙法蓮華經》。
  • 《梁皇懺》:佛教懺法的一種,用於懺悔罪過,祈求寬恕。
  • 法聰:人名,此處指一位佛教僧人。
  • :此處指試探或對抗。
  • 佳人:美麗的女子,此處特指崔鶯鶯。
  • 遭坑陷:遭受危險或困境。
  • 消不得:少不了,必須。
  • 書生:讀書人,此處指張生。
  • 書緘:書信。
  • 杜將軍:人名,此處指杜確,一位有威望的將軍。
  • 能書妙染:擅長書法和繪畫。
  • 孫飛虎:人名,此處指一位賊首。
  • 好是羞慚:非常羞愧。

翻譯

不念《法華經》,也不理會《梁皇懺》,當賊人來到,情理上怎能忍受!法聰挺身而出,勇敢地對抗賊人,差點讓佳人陷入危險。少不了張生的一封書信。杜將軍威風凜凜,勇敢無畏,張生書法繪畫皆精妙,孫飛虎真是羞愧難當。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崔鶯鶯與張生故事中的一段插曲,通過對比法聰的勇敢和張生的智慧,展現了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詩中,「封書退賊」體現了張生的智謀和杜將軍的威武,而孫飛虎的「羞慚」則突顯了正義的勝利。整體語言簡練,意境鮮明,表達了作者對正義和智慧的讚美。

關漢卿

關漢卿

關漢卿,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爲“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爲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爲人稱,被譽“曲聖”。 ► 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