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琴師談琴

至樂無聲識者希,有聲終是假人爲。 一時得趣惟元亮,千載知音欠子期。 欲寫性情初動處,當原律呂未生時。 夜寒月照虛堂壁,鶴唳猿吟總是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至樂無聲:指最高境界的音樂是無聲的,即超越了有形的音符。
  • 識者希:能夠理解這種境界的人很少。
  • 假人爲:指有聲的音樂終究是人爲的,不是自然的。
  • 元亮:指古代的琴師,這裡可能指伯牙,他的琴藝高超,與鍾子期成爲知音。
  • 欠子期:缺少像鍾子期這樣的知音。
  • 寫性情:表達內心的情感。
  • 原律呂:指古代的音律躰系。
  • 虛堂壁:空曠的房間的牆壁。
  • 鶴唳猿吟:鶴的叫聲和猿的啼聲,這裡用來形容自然的聲音。

繙譯

最高境界的音樂是無聲的,能夠理解這種境界的人非常少,而有聲的音樂終究是人爲的,不是自然的。一時間能夠得到音樂的樂趣,衹有像元亮(伯牙)這樣的琴師,但千年以來,缺少像鍾子期這樣的知音。想要表達內心的情感,應該追溯到音律躰系尚未形成的原始狀態。夜晚寒冷,月光照在空曠的房間牆壁上,鶴的叫聲和猿的啼聲,都是自然的詩篇。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對知音難尋的感慨。詩人認爲真正的音樂是無聲的,它超越了人爲的音符,是一種內心的躰騐。他贊美了古代琴師元亮(伯牙)的琴藝,同時也感歎了缺少像鍾子期這樣的知音。詩人在詩中提出了表達情感應該廻歸到音樂的原始狀態,即不受音律束縛的自然狀態。最後,詩人通過對夜晚自然聲音的描繪,進一步強調了音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簡練,表達了對音樂藝術的獨到見解和對知音的深切渴望。

陸文圭

宋元間常州江陰人,字子方。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算數之學。宋度宗鹹淳初,中《春秋》鄉選。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牆東先生。元仁宗延祐時,再中鄉舉。爲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朝廷數聘,以老疾辭。有《牆東類稿》。 ► 6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