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諸邑遍立粥廠高旗旗書撫院明文飢者之口果及粥乎否也

獨憐瘡補計,今下肉糜文。 巧婦炊誰見,邦人谷未聞。 羣哺非易合,中飽竟難分。 自古流圖繪,何時達聖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瘡補:指救治災民的措施。
  • 肉糜:肉粥,這裏指救濟的食物。
  • 巧婦:指能幹的主婦,這裏比喻有能力的人。
  • :做飯。
  • 邦人:國家的人民。
  • :糧食。
  • 羣哺:集體餵養。
  • 中飽:指從中獲利,這裏指救濟物資被侵吞。
  • 圖繪:圖畫,這裏指記錄下來的情況。
  • 聖君:賢明的君主。

翻譯

我獨自憐憫那些救治災民的措施,如今卻下達了肉粥的文書。 能幹的主婦爲誰做飯,國家的人民卻未曾聽說有糧食。 集體餵養並非易事,救濟物資被侵吞最終難以分辨。 自古以來,這些情況都被記錄下來,何時才能傳達給賢明的君主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救治災民的措施與實際執行情況,揭示了當時社會救濟體系中的弊端。詩中「獨憐瘡補計,今下肉糜文」表達了詩人對救濟措施的無奈與失望,而「巧婦炊誰見,邦人谷未聞」則進一步以諷刺的筆觸揭露了救濟物資的缺失和被侵吞的現象。最後兩句「自古流圖繪,何時達聖君」則寄寓了詩人對賢明君主的期盼,希望這些不公不義的情況能夠被重視和改善。整首詩語言簡練,意蘊深遠,反映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強烈關懷。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