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山貽湛法師
幼聞無生理,常欲觀此身。
心跡罕兼遂,崎嶇多在塵。
晚途歸舊壑,偶與支公鄰。
導以微妙法,結爲清淨因。
煩惱業頓舍,山林情轉殷。
朝來問疑義,夕話得清真。
墨妙稱古絕,詞華驚世人。
禪房閉虛靜,花葯連冬春。
平石籍琴硯,落泉灑衣巾。
欲知冥滅意,朝夕海鷗馴。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生理:生存的道理或方法。
- 觀此身:觀察自己的生命和存在。
- 心跡:內心的想法和行爲蹤跡。
- 兼遂:同時得到滿足。
- 崎嶇:形容道路不平,比喻人生艱難。
- 支公:指晉代高僧支遁,字道林,是著名的佛教居士。
- 微妙法:深奧微妙的佛法。
- 清淨因:清淨無染的修行結果。
- 煩惱業:困擾人心的世俗之事。
- 殷:深厚、強烈。
- 疑義:疑問和困惑。
- 清真:佛教術語,指真理或清淨無雜的心境。
- 墨妙:書法藝術的精妙之處。
- 詞華:文辭之美。
- 禪房:僧人修行的房間。
- 虛靜:空靈寂靜的氛圍。
- 花葯:花草藥物,暗指自然生活。
- 平石:平整的石頭,可能指書桌或坐墊。
- 籍:墊着。
- 冥滅:佛教中的寂滅,即超脫生死。
- 海鷗馴:形容與海鷗相處和諧,象徵超脫塵世。
翻譯
從小就聽說世間沒有永恆不變的生活方式,常常想要深入觀察自己的生命。內心的追求和現實的道路很少能同時實現,人生充滿了曲折和困苦。晚年時,我回歸了原來的山谷,偶然間與支遁法師成爲了鄰居。他用深奧的佛法引導我,使我能夠通過修行達到清淨的心境。世俗的煩惱和業障瞬間放下,對山林生活的熱愛更加深切。每天早上向他請教疑惑,晚上則聆聽他的智慧話語,他的書法技藝被稱讚爲古代絕品,文辭華麗震驚世人。他的禪房總是充滿寧靜,即使在冬天也能看到花草和藥物。平滑的石頭上鋪着琴和硯臺,落下的泉水偶爾打溼衣襟。想要了解我超脫世俗的意願,只需看看我與海鷗相處的和諧畫面。
賞析
這首詩是孟浩然表達對佛學和隱逸生活的嚮往與體驗。詩人通過對自身經歷的描繪,展現了從世俗困擾到出塵入定的心路歷程。與湛法師的交往使他得以領悟佛法的微妙,從而放棄煩惱,深深沉醉於山林的清淨生活。詩中墨妙和詞華的描繪,既是對湛法師才藝的讚美,也是對詩人自己精神境界提升的象徵。而與海鷗爲伴的畫面,則寓言了詩人追求的超脫和淡泊。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生活的執着追求和對世俗生活的超脫態度。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