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張玄超寄褚帖打馬圖

十載歸來爾荷鋤,豈因蒪菜與鱸魚。 曾從白下雙棕屨,尚憶鬆陵一草廬。 居士戲圖沙苑色,河南工習石經書。 山齋得此陪行散,不向相如學子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蒪菜(pò cài):一種水生植物,古時江南地區常食用。
  • 鱸魚:一種淡水魚,肉質鮮美,常被視爲美食。
  • 白下:地名,今南京。
  • 棕屨(zōng jù):用棕櫚葉編織的鞋子。
  • 鬆陵:地名,今江蘇吳江。
  • 草廬:簡陋的茅屋,常指隱居之所。
  • 沙苑:地名,此處可能指沙洲上的園林。
  • 石經書:指刻在石頭上的經典文獻。
  • 行散:散步,閒逛。
  • 相如:司馬相如,西漢著名文學家。
  • 子虛:虛構的事物,出自司馬相如的《子虛賦》。

翻譯

十年來,你歸來後依舊手持鋤頭,難道只是爲了那蒪菜和鱸魚的美味嗎? 曾在白下穿着雙棕屨,還記得鬆陵那一間簡陋的草廬。 居士在沙苑戲圖,河南的工匠擅長石經書。 在山間的小屋裏,我得到這張圖陪伴我散步,不必向司馬相如學習那虛構的《子虛賦》。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張玄超的懷念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中通過「蒪菜」、「鱸魚」、「棕屨」、「草廬」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江南隱逸生活的圖景。後兩句則通過對比「沙苑色」與「石經書」,以及「行散」與「學子虛」,展現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超然態度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嚮往自然與自由的情懷。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