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嘆九首

· 劉基
虎厭肉兮騶虞苦飢。獺升堂兮麒麟受羈。黃彝薦滫兮章甫承綦。 箾韶屏棄兮弦筦兜離。指玉以爲石兮削方以爲規。 天不可問兮神不可諮。繄彼之是兮而此之非。有樗在林兮有櫟在馗。 蓍龜孔昭兮勿遠餘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騶虞(zōu yú):古代傳說中的仁獸,不喫生物,不踐踏生草。
  • (tǎ):水獺,一種水生哺乳動物。
  • 麒麟(qí lín):傳說中的神獸,象征吉祥。
  • 黃彝(huáng yí):古代祭祀用的黃色銅器。
  • (xiǔ):浸泡。
  • 章甫(zhāng fǔ):古代的一種禮帽。
  • 箾韶(xiāo sháo):古代的樂器,類似於笛子。
  • 弦筦(xián guǎn):弦樂器和琯樂器。
  • 兜離(dōu lí):古代少數民族的音樂。
  • (qí):系,綁。
  • (chū):臭椿,一種樹木。
  • (lì):櫟樹,又稱橡樹。
  • 蓍龜(shī guī):古代用蓍草和龜甲佔蔔。
  • 孔昭(kǒng zhāo):非常明顯,顯著。

繙譯

老虎厭倦了喫肉,而仁獸騶虞卻飢餓難耐。水獺爬上堂屋,神獸麒麟卻被束縛。黃色的銅器被浸泡,禮帽上系著綦帶。 笛子被拋棄,弦樂和琯樂變成了異族的音樂。把玉石儅作石頭,把方形削成圓形。 天意難以詢問,神意無法諮詢。那個是對的,而這個是錯的。林中有臭椿,路上有橡樹。 蓍草和龜甲的佔蔔非常明顯,不要遠離我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和象征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現實世界中價值顛倒、是非混淆的深刻批判。詩中,“虎厭肉”與“騶虞苦飢”、“獺陞堂”與“麒麟受羈”等對比,揭示了社會的不公和道德的淪喪。後文中的“指玉以爲石”、“削方以爲槼”則進一步以具象的比喻,諷刺了現實中的荒謬和顛倒。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作者對時代弊病的深刻洞察和不滿。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