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項精膳遷撫州太守
吾愛項平父,居然受道姿。
自慚立達者,欲人人得知。
之子有至性,謙虛吾不疑。
畏利人稱怯,避權時或嗤。
昔在四司僚,今乘千里車。
朱輪入撫境,爲拜兩賢祠。
兩賢問爲誰,崇仁與金溪。
其人死不亡,履地當思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項平父:即項精膳,字平父。
- 受道姿:具有接受和領悟道理的天賦。
- 立達者:指有成就且通達事理的人。
- 之子:這裏指項精膳。
- 至性:極高的品性或天性。
- 四司僚:指在朝廷中擔任的官職。
- 乘千里車:比喻擔任重要職務,能夠迅速行動。
- 朱輪:古代高官所乘的紅色車輪的車,這裏指項精膳的官車。
- 兩賢祠:供奉兩位賢人的祠堂。
- 崇仁與金溪:指兩位賢人的名字或地名。
- 履地:指到達某個地方。
翻譯
我愛項平父,他顯然具有接受和領悟道理的天賦。 我自愧不如那些有成就且通達事理的人,總想讓每個人都知道。 這位先生有着極高的品性,他的謙虛我不懷疑。 他因畏懼利益而被人稱爲膽怯,避開權力時有時會被人嘲笑。 他曾在朝廷中擔任官職,現在乘坐着千里馬車。 紅色的車輪進入撫州境內,是爲了參拜兩賢祠。 兩賢祠裏供奉的是誰呢?是崇仁與金溪。 雖然他們已經去世,但他們的精神永存,當我們踏上這片土地時,應當思考如何與他們看齊。
賞析
這首詩是湛若水贈給項精膳的,表達了對項精膳的敬愛和對其品德的讚賞。詩中,湛若水讚美項精膳具有接受和領悟道理的天賦,以及他的謙虛和至性。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項精膳在官場上的處境的同情,他因避權畏利而被誤解,但湛若水對此表示理解和支持。最後,詩人通過提到兩賢祠,強調了項精膳到達撫州後應當繼承和發揚前賢的精神,體現了對項精膳的期望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