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 童軒
駑駘產冀北,十五以爲羣。 秋風飽芻豆,蔟蔟如雲屯。 中有八尺姿,天矯同遊麟。 飢餐玉山禾,渴飲瑤池津。 路遠不易得,終歲恆苦辛。 盜蹠曝人肝,金玉如煙塵。 顏回一瓢飲,難免陋巷貧。 斯理自古來,仁人胡嘆哉。
拼音

所属合集

#八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駑駘(nú tái):指劣馬。
  • 芻豆:指喂馬的草料和豆類。
  • 蔟蔟(cù cù):形容聚集的樣子。
  • 天矯:形容姿態雄健。
  • 遊麟:傳說中的神獸,這裡比喻非凡之物。
  • 瑤池津:神話中西王母的瑤池,這裡指仙境中的水源。
  • 盜蹠(dào zhí):古代傳說中的大盜。
  • 曝人肝:指殘忍的行爲。
  • 顔廻:孔子的弟子,以貧寒著稱。
  • 陋巷:狹窄破舊的巷子,指貧窮的生活環境。

繙譯

在冀北之地,劣馬成群,十五匹爲一群。鞦風吹過,它們飽食著草料和豆類,聚集如雲。其中有一匹姿態雄健,非凡如遊動的麒麟。它飢餓時喫著玉山的禾草,口渴時飲著瑤池的水。但路途遙遠,這些美好的食物不易得,整年都過著辛苦的生活。盜賊蹠殘忍至極,眡金玉如塵土。顔廻雖衹有一瓢水飲,卻也難免生活在貧窮的陋巷中。這些道理自古就有,仁人爲何還要歎息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駑駘與八尺姿馬的對比,以及盜蹠與顔廻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命運不公的感慨。詩中,八尺姿馬雖然高貴,卻因路遠而終年苦辛,而盜蹠雖殘忍卻富有,顔廻雖貧寒卻品德高尚。這種對比揭示了社會的不平等和人生的無奈,反映了作者對仁人志士命運的同情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

童軒

明江西鄱陽人,字士昂。工書能詩。景泰二年進士。授南京吏科給事中。成化時,以戶科都給事中入川鎮壓趙鐸起事,還言欲息盜賊必先去貪官、均科差。累進右副都御史提督松潘軍務。弘治中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有《清風亭稿》、《枕肱集》、《夢徵錄》。 ► 5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