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省農上方門,遵河而南,止於夾岡門同人館,示諸生二首

勞役不爲戚,自逸不爲休。 休慼本同體,稼穡與民謀。 我世農家子,莘野豈其儔? 受命安民事,我心寧不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qī):憂愁,悲傷。
  • (xiū):休息,停止。
  • 稼穡(jià sè):農事的總稱,種植和收割。
  • 莘野(shēn yě):指田野,這裏特指農事。
  • (chóu):同伴,同類。

翻譯

勞作並不使我感到悲傷,自我安逸也不意味着停止。 休息與憂愁本是同一身體的兩面,農事與民衆的生計緊密相連。 我出身於農家,田野的勞作豈能與他人相比? 接受使命,關心民衆的事務,我的內心怎能不感到憂慮。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湛若水對農事和民衆生計的深切關懷。詩中,「勞役不爲戚,自逸不爲休」展現了作者對於勞作的態度,即使辛苦也不感到悲傷,而安逸也不意味着停止努力。後兩句「休慼本同體,稼穡與民謀」則深刻揭示了農事與民衆生活的緊密聯繫,體現了作者對農家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最後兩句「我世農家子,莘野豈其儔?受命安民事,我心寧不憂」則進一步表明了作者的身份背景和對民衆事務的責任感,以及由此產生的內心憂慮。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深厚的農家情懷和對民衆的深切關懷。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