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陽老將行爲郭總戎建安賦
漁陽老將名家子,少日趨庭弄文史。
操觚屢試不見收,投筆悲歌辭故里。
桂玉蕭疏客帝城,遊談無術致公卿。
煙塵正滿漁陽道,挾筴還爲塞上行。
爾時戚侯鎮北土,七校屯營開幕府。
江南劍客擁轅門,若個驍雄健如虎。
將軍自臂六鈞弓,玉帳分符細柳東。
新降部落連青海,見築亭臺跨遠空。
薊門論守不論戰,十年左角無傳箭。
一朝碣石見桑田,臺上黃金顏色變。
歸與彈鋏罷登壇,手挽虹霓上釣竿。
東征西討年來事,笑踞鬆根白眼觀。
西京有班今有郭,文武聲華何磊落。
君家難弟定遠兄,一片燕然銘再鑿。
聞君矍鑠壯不如,八十欲近七十餘。
還看世業青雲遠,盡出蘭臺舊著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漁陽:古地名,今河北省薊縣一帶。
- 操觚:執簡,謂寫作。
- 桂玉:比喻昂貴的柴米。
- 蕭疏:稀疏,稀少。
- 遊談:空談。
- 挾筴:帶着書。
- 戚侯:指戚繼光,明代著名將領。
- 七校:指七校尉,古代軍官名。
- 轅門:古代軍營的門。
- 驍雄:勇猛威武。
- 六鈞弓:指強弓。
- 玉帳:指軍帳。
- 分符:分掌兵符,指擔任軍職。
- 細柳:地名,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南。
- 新降部落:新近歸降的部落。
- 青海:地名,今青海省一帶。
- 薊門:指薊縣,今河北省薊縣。
- 左角:古代軍隊的左翼。
- 傳箭:傳遞箭矢,指戰鬥。
- 碣石:山名,位於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
- 桑田:比喻世事變遷。
- 彈鋏:彈劍,指放棄武職。
- 虹霓:彩虹。
- 東征西討:指出徵四方。
- 白眼:表示輕視或不滿。
- 西京:指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 文武聲華:文才和武藝。
- 磊落:形容人品正直,胸懷坦蕩。
- 燕然:山名,位於今蒙古國境內。
- 矍鑠:形容老年人精神健旺。
- 青雲:比喻高官顯爵。
- 蘭臺:古代官署名,掌管圖書祕籍。
翻譯
漁陽的老將是名門之後,年輕時在家中學習文史。他多次嘗試寫作卻未被收錄,最終悲歌一曲離開了故鄉。在京城,他的生活困頓,無法通過空談獲得高官顯貴。當時,煙塵瀰漫在通往漁陽的道路上,他帶着書本前往邊塞。
那時,戚繼光鎮守北方,七校尉在軍營中開設幕府。江南的劍客聚集在軍營門口,個個勇猛如虎。將軍自己能拉開強弓,在軍帳中分掌兵符,駐紮在細柳東。新近歸降的部落與青海相連,遠處的亭臺跨越天際。
薊門守軍只論防守不談戰鬥,十年間左翼未曾傳遞箭矢。直到碣石山下,桑田變幻,臺上的黃金顏色也發生了變化。歸來後,他放棄了武職,手持釣竿,笑看世事。
東征西討是近年來的事,他坐在松樹下,用白眼看世界。西京有班超和郭子儀,他們的文武才華何等輝煌。君家的兄弟,燕然山上的銘文再次被刻寫。
聽說你雖然年老但精神矍鑠,八十歲將近七十有餘。仍然能看到你的家族事業遠大,都是出自蘭臺的舊著書。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漁陽老將的生平事蹟,從他的出身、求學、從軍到晚年的人生軌跡。詩中通過對比老將在文史和軍事上的成就,展現了他的多才多藝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同時,詩中也反映了明代邊疆的軍事生活和世事變遷,以及老將對世事的超然態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老將的敬仰和對歷史的深刻反思。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
于慎行的其他作品
- 《 送人作府幕二首 》 —— [ 明 ] 于慎行
- 《 四月十一日侯將軍兄弟邀從亭山先生遊洪範東流二池宿南天觀登雲翠山絕頂奉和四首洪範池 》 —— [ 明 ] 于慎行
- 《 古意十二首 》 —— [ 明 ] 于慎行
- 《 送劉水部碧宇上保定太守 》 —— [ 明 ] 于慎行
- 《 暮春邢子願侍御過訪邀登虎窟山洞遇雨和韻 》 —— [ 明 ] 于慎行
- 《 聞子衝被徵寄問兼趣早出四首 》 —— [ 明 ] 于慎行
- 《 夏日過二兄石淙別業同遊洪範東流用韻六首 》 —— [ 明 ] 于慎行
- 《 秋日荅李本寧太史秦中四首 》 —— [ 明 ] 于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