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呂德常

· 貝瓊
黃鶴仙人道德尊,少年曾記及龍門。 王山照座聯兄弟,白髮升堂識子孫。 衰謉已知英氣盡,激昂猶喜賞音存。 不堪杜宇催歸客,明日扁舟出海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黃鶴仙人:指呂德常,因其道德高尚,被比作仙人。
  • 龍門:比喻高貴的門第或重要的關口,這裏指呂德常的門第。
  • 王山:可能指呂德常的居所或其家族的象徵。
  • 升堂:比喻進入尊貴者的家或達到某種境界。
  • 衰謏:衰老而輕薄,這裏形容作者自己的老態。
  • 英氣:英雄氣概。
  • 賞音:知音,指理解並欣賞自己的人。
  • 杜宇:即杜鵑,其啼聲常被用來象徵離別或思鄉。
  • 扁舟:小船。
  • 海村:海邊的小村落。

翻譯

呂德常先生,您如同黃鶴仙人一般道德高尚,我年輕時曾有幸拜訪您的高門。您的家族光輝照耀,我們如同兄弟般親近,如今我白髮蒼蒼,再次來到您的家中,竟能見到您的子孫。我已老態龍鍾,英氣不再,但仍然慶幸有您這樣的知音存在。然而,杜鵑的啼聲催促我這歸鄉的客人,明日我將乘着小船離開這海邊的村落。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呂德常的敬仰之情以及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黃鶴仙人」和「龍門」等詞語讚美了呂德常的高尚品德和顯赫家世,而「王山照座」和「白髮升堂」則描繪了兩人深厚的情誼和歲月的變遷。末句以杜鵑啼聲和扁舟出海爲背景,抒發了作者離別的哀愁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動人。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