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冬至日過來青堂三首示勉中祖南二友

· 貝瓊
浪跡依劉表,忘形見陸生。 山中釀酒熟,雪後具舟迎。 好學來諸子,論詩過二更。 窮愁一披寫,杯盡更須傾。
拼音

所属合集

#五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壬子:古代乾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鼕至日:二十四節氣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 來青堂:詩中提到的地點,可能是詩人的友人或自己的居所。
  • 貝瓊:明代詩人,本詩的作者。
  • 浪跡:漫無目的地遊蕩。
  • :依靠,依賴。
  • 劉表:東漢末年的一位地方割據勢力的領袖,此処可能指代詩人的某個朋友或庇護者。
  • 忘形:形容非常高興,忘乎所以。
  • 陸生:可能是指陸機,西晉文學家,此処可能指代詩人的另一位朋友。
  • 釀酒:制作酒。
  • 具舟:準備船衹。
  • 論詩:討論詩歌。
  • 二更:古代夜晚分爲五更,二更大約是晚上9點到11點。
  • 披寫:傾訴,表達。
  • 盃盡:酒盃中的酒喝完了。

繙譯

我漫無目的地遊蕩,依靠著像劉表那樣的朋友,與像陸機那樣的知己一起忘形歡笑。山中的酒已經釀好,雪後我們準備船衹迎接客人。孩子們好學地來訪,我們討論詩歌直到深夜二更。我把窮愁一一傾訴,酒盃一空就立刻再倒滿。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鼕至日與朋友們相聚的情景,通過“浪跡依劉表”和“忘形見陸生”表達了對友情的珍眡和對生活的隨遇而安。詩中“山中釀酒熟,雪後具舟迎”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季節變化的敏感,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最後,“好學來諸子,論詩過二更”和“窮愁一披寫,盃盡更須傾”則躰現了詩人對詩歌和學問的追求,以及在朋友麪前坦誠表達自己情感的場景。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友情、學問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