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衹是近黃昏。
拼音

譯文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着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衹不過接近黃昏。

注釋

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産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爲「樂遊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后葬長安縣樂遊裏,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遊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爲名。」 向晚:傍晚。 不適:不悅,不快。 古原:指樂遊原。 近:快要。

此詩贊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表達自己的感受。前兩句點出登原遊覽的原因:由於黃昏日暮心情不適,便驅車登上古原;後兩句極力贊嘆晚景之美:在夕陽餘暉照耀下,塗抹上一層金色的世界。後兩句詩歷來膾炙人口,其意蘊非常豐富,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値和思想價値。全詩語言明白如話,毫無雕飾,節奏明快,感喟深沉,富於哲理。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爲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 此詩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鬱,爲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於是登上古原,即樂遊原。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登上幽州古臺,便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隱這次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爲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爲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 後兩句「夕陽無限好,衹是近黃昏」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餘暉映照,晚霞滿期天,山凝胭脂,氣象萬千。詩人將時代沒落之感,家國沉淪之痛,身世遲暮之悲,一起鎔鑄於黃昏夕照下的景物畫面中。「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衹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畱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蘊涵了這樣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嬈,正是因爲在接近黃昏之時纔顯得無限美好。這近於格言式的慨嘆涵義十分深刻,有人認爲夕陽是嗟老傷窮、殘光末路之感嘆;也有人認爲此爲詩人熱愛生命、執著人間而心光不滅,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其實這裏不僅是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這兩句詩所蘊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被後世廣泛引用,幷且借用到人類社會的各箇方面;也引申、昇華甚至反其意而爲之,變消極爲積極,化腐朽爲神奇,産生全新的意義。因此它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値和思想價値。 此詩不用典,語言明白如話,毫無雕飾,節奏明快,感喟深沉,富於哲理,是李詩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難能可貴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

繙譯

傍晚時分我心情不太舒暢,駕著車登上古老的樂遊原。這夕陽啊無限美好,衹不過接近黃昏了。

賞析

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卻寄意深刻。前兩句點出詩人敺車前往樂遊原的緣由,是因爲“意不適”。後兩句描繪了夕陽的美景,“夕陽無限好”,然而緊接著一個“衹是”,一轉引出“近黃昏”這一無奈的現實,美好而又短暫。詩人觸景生情,在贊賞夕陽美好的同時,也流露出一種惋惜和無奈之感,這種感覺可能不僅僅限於對自然景象的感慨,也暗含著對人生、對時代的某種思考,引發讀者深深的共鳴。整首詩意境深遠,富有哲理韻味。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