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三十三章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詩經》説:「身穿錦繡衣服,外面罩件套衫。」這是爲了避免錦衣花紋太顯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個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條理,由近因知遠事,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詩經》説:「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疚,沒有惡念存於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槪就是在這些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吧?《詩經》説:「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是不是能無愧於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沒做什麽事的時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沒有對人説什麽的時候也是能表現出他的誠信。《詩經》説:「進奉誠心,感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爭執。」所以,君子不用賞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勸勉;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很畏懼。《詩經》説:「弘揚那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詩經》説:「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孔子説:「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爲。」《詩經》説:「德行輕如毫毛。」輕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擬。「上天所承載的,旣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纔是最高的境界啊!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爲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
子思的其他作品
- 《 中庸 · 第三十二章 》 —— [ 周 ] 子思
- 《 中庸 · 第十四章 》 —— [ 周 ] 子思
- 《 中庸 · 第一章 》 —— [ 周 ] 子思
- 《 中庸 · 第二章 》 —— [ 周 ] 子思
- 《 中庸 · 第三十一章 》 —— [ 周 ] 子思
- 《 中庸 · 第二十九章 》 —— [ 周 ] 子思
- 《 中庸 · 第二十八章 》 —— [ 周 ] 子思
- 《 中庸 · 第二十六章 》 —— [ 周 ] 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