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 · 卷二 · 孔林

· 張岱
曲阜出北門五里許,爲孔林。紫金城,城之門以樓,樓上見小山一點,正對東南者,嶧山也。折而西,有石虎、石羊三四,在榛莽中。過一橋,二水匯,泗水也。享殿後有子貢手植楷。楷大小千餘本,魯人取爲材、爲棋枰。享殿正對伯魚墓,聖人葬其子得中氣。由伯魚墓折而右,爲宣聖墓。去數丈,案一小山,小山之南爲子思墓。數百武之內,父、子、孫三墓在焉。譙周云:“孔子死後,魯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餘家,曰‘孔里’。” 《孔叢子》曰:“夫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水上”。諸孔氏封五十餘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 有碑銘三,獸碣俱在。《皇覽》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不能名。一里之中未嘗產棘木、荊草。”紫金城外,環而墓者數千家,三千二百餘年,子孫列葬不他徙,從古帝王所不能比隆也。宣聖墓右有小屋三間,匾曰“子貢廬墓處”。蓋自兗州至曲阜道上,時官以木坊表識,有曰“齊人歸讙處”,有曰“子在川上處”,尚有義理;至泰山頂上,乃勒石曰“孔子小天下處”,則不覺失笑矣。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夢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曲阜:在山東省西南部。

嶧(yì)山:山名,在山東省鄒城市東南。

享殿:指供奉祭祀的殿堂。

伯魚:孔子的兒子孔鯉。

宣聖:即孔子,唐時曾追諡孔子爲文宣王,宋元時又加封孔子爲大成至聖文宣王等,明以後稱孔子爲「大成至聖先師」,簡稱宣聖。

子思:孔子的孫子孔伋。

譙(qiáo)周:三國時期蜀漢學者。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遞爲昭穆,左爲昭,右爲穆。

獸碣:刻有獸形的碑石。

翻譯

從曲阜向北走大概五里左右,就是孔林。有紫金城,城門上面是城樓,在城樓上能看見一個小點般的小山,正對着東南方向的,那是嶧山。轉而向西,有三四隻石虎、石羊,處在雜亂的草木之中。過一座橋,有兩條水匯聚,這就是泗水。享殿後面有子貢親手種植的楷樹。楷樹大大小小有一千多棵,魯地的人將其砍伐用作木材、製作棋盤。享殿正對着伯魚墓,聖人埋葬他的兒子符合地理的正氣。從伯魚墓轉過去向右,是宣聖墓。距離幾丈遠,靠着一座小山,小山的南邊是子思墓。在幾百步的範圍內,父、子、孫三代的墓都在這裏。譙周說:「孔子死後,魯地有一百多家在墳墓旁邊居住,稱爲『孔裏』。」《孔叢子》記載:「夫子的墓區方圓一里,在魯城北面六里泗水邊上」。各孔氏被分封的有五十多處,上面人的名字按照昭穆排列,已不能再辨認了。有三塊碑銘,刻有獸形的碣石都還在。《皇覽》說:「弟子們各自用四方的奇特樹木來種植,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樹叫不出名字。這一里的範圍內不曾生長荊棘、荊棘草。」紫金城的外面,環繞着墳墓居住的有幾千家,歷經三千二百多年,子孫依次埋葬在這裏不遷到別處,從古至今的帝王都不能與之相比。宣聖墓的右邊有三間小屋,匾額寫着「子貢廬墓處」。大概從兗州到曲阜的路上,當時官方用木牌坊做標記,有寫着「齊人歸讙處」的,有寫着「子在川上處」的,還有些道理;到了泰山頂上,竟然刻着「孔子小天下處」,就不禁讓人失笑了。

賞析

這段文字詳細地描述了孔林的地理位置、景觀以及歷史沿革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紫金城、各種碑石、墓葬的佈局,展現了孔林的莊嚴與肅穆。其中提到的大量歷史記載和古老的樹木、建築,都凸顯出孔林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同時,通過描寫沿途的一些牌坊銘刻,流露出作者對一些缺乏依據的銘刻的詼諧看法。整體上,這段文字既是對孔林這一歷史文化聖地的生動呈現,也反映了作者對歷史與文化的尊重和關注,具有一定的文化和歷史價值。

張岱

張岱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爲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爲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