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正言若反。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爲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爲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注釋
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爲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
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爲承擔全國的屈辱。
受國不祥:不祥,災難,禍害。意爲承擔全國的禍難。
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賞析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對水的讚美;二是“正言若反”。張鬆如說:“在世界上,弱能勝強,柔能制剛的事例是不乏見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的許多大變化,看到了曾爲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變,這不能不對他的思想發生重大影響;同時,在這個時期,隨着鐵器的廣泛使用,人類在征服自然界的鬥爭中,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也在不斷髮展。”“在更遠的時代,水的特點還沒有爲人們所瞭解,保留《山海經》中禹治洪水的傳說,和老子書中對於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認識,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認爲,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裏,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於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爲,體道的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爲而治”。
再說“正言若反”。老子所說“正言若反”是老子對全書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等。孫中原說:“這裏連句子的結構都是類似的。……他們本來是彼此相異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但在某種條件下,某種意義上,表示某種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對方具有了統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彼此同一、一致。這樣,在同一個判斷中,就包含了對立概念的流動、轉化,體現了概念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有條件的,老子中的話也只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意義。”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