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着他,卻能安然處之。爲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注釋
躁:動。君:主宰。
君子:一本作“聖人”。指理想之主。
輜重:軍中載運器械、糧食的車輛。
榮觀:貴族遊玩的地方。指華麗的生活。
燕處:安居之地;安然處之。
萬乘之主:乘指車子的數量。“萬乘”指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
以身輕天下:治天下而輕視自己的生命。
輕則失根:輕浮縱慾,則失治身之根。
賞析
在二章中,老子舉出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範疇;十三章中舉出寵辱;本章又舉出動靜、重輕的範疇加以論述,是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反映。他揭示出事物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說明他確實看到客觀現象和思想現象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於一切過程之中。然而,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不徹底的。例如任繼愈說:“動與靜的矛盾,應當把動看做是絕對的,起決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雖然也接觸到動靜的關係,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顛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質弄顛倒了。因此,他把靜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辯證法是消極的,是不徹底的,有形而上學因素。這種宇宙觀和他所代表的沒落階級的立場完全相適應。”(《老子新譯》)這個批評,點中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侷限性。不過,就本章而言,老子的觀點又是可以肯定的。他在這裏論述的是萬乘之國的國主怎樣才能夠鞏固和保持自己統治地位的問題。他說“靜”、“重”,評“輕”、“躁”,認爲“這種輕躁的作風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立身行事,草率盲動,一無效準”。(陳鼓應語)因而一國的統治者,應當“靜”、“重”,而不是輕浮躁動,才能鞏固自身的統治。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