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三章)

· 老子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者,若可託天下。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爲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爲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爲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釋

寵辱:榮寵和侮辱。 貴大患若身:貴,珍貴、重視。重視大患就像珍貴自己的身體一樣。 寵爲下:受到寵愛是光榮的、下等的。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句:意爲如果我沒有身體,有什麼大患可言呢?及吾無身:一作「苟」。 「故貴以身爲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者,若可託天下。」句:意爲以貴身的態度去爲天下,纔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爲天下,纔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身爲天下,一作「身於爲天下」;若可,一作「女可」、「如可」、「可以」;寄,一作「托」、「託」、「橐」;若可,一作「女可」、「如可」、「可以」;託,一作「托」、「寄」。

賞析

本章所講關於“貴身”和人的尊嚴問題,大意是說“聖人”不以寵辱榮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的而言的。凡能夠真正做到“爲腹不爲目”,不爲外界榮辱亂心分神者,纔有能力擔負治理天下的重責。對於本章主旨,王夫之作過如下精闢的發揮。他說:“衆人納天下於身,至人外其身於天下。夫不見納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寵至若驚,辱來若驚,則是納天下者,納驚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納而貴之與身等。夫身且爲患,而貴患以爲重累之身,是納患以自梏也。惟無身者,以耳任耳,不爲天下聽;以目任目,不爲天下視;吾之耳目靜,而天下之視聽不熒,驚患去已,而消於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傾。”(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對於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於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辱和功利名祿爲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爲享榮華富貴、福祐子孫。總之,人活着就是爲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爲生命遠過貴於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於中,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爲萬民所託命。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寵辱若驚:受寵或受辱都感到驚恐不安。
  • 貴大患若身:重視大患就像重視自身一樣。

翻譯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大患看得如同自己身體一樣重要。什麼叫受到寵愛或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呢?受寵本來是卑下的事,得到它會令人心驚不安,失去它也會令人心驚不安,這就叫做受寵和受辱都好像受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一樣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爲我有自身,如果我沒有自身,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以重視自身的態度去治理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寄託給他;以愛護自身的態度去治理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委託給他。

賞析

這一章老子探討了寵辱與自身的關係。他強調人們對於寵辱不應過度反應,而應保持平靜和超脫。同時,指出人們對自身的過分執着會帶來諸多煩惱,若能超越這種執着,以無身之心態看待萬物,則可減少煩惱。文中關於以何種態度治理天下的觀點,也蘊含着一種無私和忘我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哲學思考。這些思想對於人們如何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榮辱觀以及如何以恰當的心態面對生活和責任等方面,都具有啓迪意義。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