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五 [明] 王守仁 來書雲:“良知,心之本體,即所謂性善也,未發之中也,寂然不動之體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於學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屬心之體,則良知是矣。今驗之於心,知無不良,而中、寂、大公實未有也,豈良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六 [明] 王守仁 來書雲:“周子曰‘主靜’,程子曰‘動亦定,靜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體’。是靜定也,絕非不睹不聞、無思無爲之謂,必常知、常存、常主於理之謂也。夫常知、常存、常主於理,明是動也,已發也,何以謂之靜?何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七 [明] 王守仁 來書雲:“此心未發之體,其在已發之前乎?其在已發之中而爲之主乎?其無前後、內外而渾然之體者乎?今謂心之動、靜者,其主有事、無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從欲而言乎?若以循理爲靜,從欲爲動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八 [明] 王守仁 來書雲:“嘗試於心,喜、怒、憂、懼之感發也,雖動氣之極,而吾心良知一覺,即罔然消阻,或遏於初,或制於中,或悔於後。然則良知常若居悠閒無事之地而爲之主,於喜、怒、憂、懼若不與焉者,何歟?” 知此,則知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九 [明] 王守仁 來書雲:“夫子昨以良知爲照心。竊謂良知,心之本體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懼之心也,猶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懼爲良知,何歟?”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 [明] 王守仁 來書雲:“先生又曰‘照心非動也’,豈以其循理而謂之靜歟?‘妄心亦照也’,豈以其良知未嘗不在於其中,未嘗不明於其中,而視聽言動之不過則者,皆天理歟?且既曰妄心,則在妄心可謂之照,而在照心則謂之妄矣。妄與
從吾道人記 [明] 王守仁 海寧董蘿石者,年六十有八矣,以能詩聞江湖間。與其鄉之業詩者十數輩爲詩社,旦夕操紙吟鳴,相與求句字之工,至廢寢食,遺生業。時俗共非笑之,不顧,以爲是天下之至樂矣。 嘉靖甲申春,蘿石來遊會稽,聞陽明子方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一 [明] 王守仁 來書雲:“養生以清心寡慾爲要。夫清心寡慾,作聖之功畢矣。然欲寡則心自清,清心非捨棄人事而獨居求靜之謂也。蓋欲使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耳。今欲爲此之功,而隨人慾生而克之,則病根常在,未免滅於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