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薛侃錄 · 三 [明] 王守仁 先生問在座之友:“比來工夫何似?” 一友舉虛明意思。 先生曰:“此是說光景。” 一友敘今昔異同。 先生曰:“此是說效驗。” 二友惘然,請是。 先生曰:“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爲善之心真切。此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六十八 [明] 王守仁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復徵思、田,將命行時,德洪與汝中論學。汝中舉先生教言:“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話頭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薛侃錄 · 四 [明] 王守仁 朋友觀書,多有摘議晦庵者。 先生曰:“是有心求異,即不是。吾說與晦庵時有不同者,爲入門下手處有毫釐千里之分,不得不辯。然吾之心與晦庵之心,未嘗異也。若其餘文義解得明當處,如何動得一字?”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六十九 [明] 王守仁 先生初歸越時,朋友蹤跡尚寥落,既後,四方來遊者日進。癸未年已後,環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諸剎,每當一室,常合食者數十人,夜無臥處,更相就席,歌聲徹昏旦。南鎮、禹穴、陽明洞諸山遠近寺剎,徙足所到,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薛侃錄 · 五 [明] 王守仁 希淵問:“聖人可學而至,然伯夷、伊尹於孔子才力終不同,其同謂之聖者安在?” 先生曰:“聖人之所以爲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爲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以方錄 · 一 [明] 王守仁 黃以方問:“‘博學於文’爲隨事學存此天理,然則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說似不相合。” 先生曰:“《詩》《書》六藝,皆是天理之發見,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詩》《書》六藝,皆所以學存此天理也,不特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