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廟

· 杜甫
久遊巴子國,屢入武侯祠。 竹日斜虛寢,溪風滿薄帷。 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 翊戴歸先主,併吞更出師。 蟲蛇穿畫壁,巫覡醉蛛絲。 歘憶吟樑父,躬耕也未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巴子國:古國名,今四川一帶。
  • 武侯祠:紀念諸葛亮的祠堂,位於成都。
  • 竹日:透過竹林的陽光。
  • 斜虛寢:斜照在空蕩的寢室。
  • 薄帷:輕薄的帳幕。
  • 共濟:共同渡過難關。
  • 賢聖:賢人和聖人,此處指諸葛亮和劉備。
  • 翊戴:輔佐擁戴。
  • 先主:指劉備。
  • 併吞:指統一。
  • 出師:出征。
  • 蟲蛇:指壁畫上的蟲蛇圖案。
  • 巫覡:巫師。
  • (xū):忽然。
  • 梁父:山名,諸葛亮曾在此隱居。
  • 躬耕:親自耕作。

翻譯

我長久地在巴子國遊歷,多次進入武侯祠憑弔。 竹林間的陽光斜照在空蕩的寢室,溪邊的風輕拂着輕薄的帳幕。 君臣之間應當共同渡過難關,賢人和聖人也曾同時出現。 諸葛亮輔佐擁戴劉備,統一大業後再次出征。 壁畫上的蟲蛇圖案已被歲月侵蝕,巫師也醉倒在蛛網之中。 忽然想起諸葛亮曾在梁父山吟詩,即使親自耕作也未爲遲。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對諸葛亮的緬懷之作。詩中,杜甫通過描繪武侯祠的荒涼景象,表達了對諸葛亮輔佐劉備、出師未捷的敬仰與惋惜。後兩句則借諸葛亮隱居梁父、躬耕自給的典故,抒發了自己雖處亂世,但仍懷有報國之志的情懷。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杜甫對歷史英雄的崇敬與對自身境遇的感慨。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