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六侍御入朝

· 杜甫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爲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勝錦,生憎柳絮白於綿。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童稚:童年。
  • 情親:情感親密。
  • 中間:指兩人分離的這段時間。
  • 消息:音訊,聯系。
  • 茫然:模糊不清,不知所措。
  • 更爲:再次。
  • 後會:再次相見。
  • 忽漫:突然,意外。
  • 相逢:相遇。
  • 別筵:離別的宴蓆。
  • 不分:不分辨,不區分。
  • 生憎:特別討厭。
  • 劍南:指四川一帶,古稱劍南道。
  • 春色:春天的景色。
  • 無賴:頑皮,這裡指春天的景色太過美麗,反而觸動了詩人的愁緒。
  • 觸忤:觸動,冒犯。
  • 酒邊:酒旁,飲酒時。

繙譯

我們童年時的情感親密已經過去了四十年,這期間彼此的消息都模糊不清。再次相見不知會在何地,意外的相遇卻是在離別的宴蓆上。不分辨桃花的紅豔勝過錦緞,特別討厭柳絮的白勝過緜羊的毛。四川的春色如此美麗,卻頑皮地觸動了飲酒時愁緒的詩人。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童年朋友的思唸以及對離別的感慨。詩中,“童稚情親四十年”一句,既展現了兩人深厚的友情,又暗示了時間的流逝。中間兩句“更爲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則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不確定和對意外相遇的感慨。後兩句通過對桃花和柳絮的描寫,進一步以春天的美景來反襯詩人的愁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詩歌的獨特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