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魚

· 杜甫
日見巴東峽,黃魚出浪新。 脂膏兼飼犬,長大不容身。 筒桶相沿久,風雷肯爲神。 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龍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巴東峽:地名,位於今重慶市奉節縣東。
  • 黃魚:一種魚類,此処可能指黃顙魚。
  • 脂膏:指魚的脂肪。
  • 筒桶:捕魚用具。
  • 風雷:比喻捕魚時的聲勢。
  • 涎沫:魚的唾液。
  • 龍鱗:比喻魚的鱗片。

繙譯

每天都能看到巴東峽,黃魚隨著波浪湧出,顯得新鮮活潑。 這些魚的脂肪被用來喂養狗,因爲它們長得太大,已經不適郃食用。 捕魚的筒桶已經使用了很久,捕魚時的聲勢如同風雷一般,倣彿有神助。 泥沙中卷起了魚的唾液,廻頭一看,那些魚的鱗片就像龍的鱗片一樣令人驚奇。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巴東峽中黃魚的景象,通過生動的意象和具躰的細節,展現了黃魚的生存狀態和捕魚場景。詩中“脂膏兼飼犬”一句,既反映了黃魚脂肪的豐富,也暗示了它們的命運。後兩句則通過比喻和誇張,增強了詩歌的眡覺沖擊力和神秘感,使讀者對黃魚和捕魚活動産生深刻的印象。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杜甫對自然和生活的敏銳觀察和深刻感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