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
嫋嫋啼虛壁,蕭蕭掛冷枝。 艱難人不見,隱見爾如知。 慣習元從衆,全生或用奇。 前林騰每及,父子莫相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嫋嫋(niǎo niǎo):形容聲音悠揚、細弱。
  • :鳴叫。
  • 虛壁:空曠的巖壁。
  • 蕭蕭:形容風聲或草木搖動聲。
  • :懸掛。
  • 冷枝:寒涼的樹枝。
  • 隱見:隱約可見。
  • 慣習:習慣。
  • 元從衆:原本隨大流。
  • 全生:保全生命。
  • 用奇:採取非常手段。
  • :跳躍。
  • 每及:每次到達。
  • 莫相離:不要分離。

翻譯

猿猴在空曠的巖壁上悠揚地鳴叫,冷風吹動着寒涼的樹枝,發出蕭蕭聲。 在這艱難的環境中,人們難以見到,但猿猴卻似乎隱約知道。 它們習慣於隨大流,爲了保全生命,有時也會採取非常手段。 每當它們跳躍到前面的樹林,父子之間總是緊緊相依,不願分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猿猴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狀態,通過「嫋嫋啼虛壁,蕭蕭掛冷枝」的描寫,展現了猿猴的孤獨與堅韌。詩中「艱難人不見,隱見爾如知」表達了猿猴對環境的敏感和適應,而「慣習元從衆,全生或用奇」則揭示了猿猴生存的智慧和策略。最後兩句「前林騰每及,父子莫相離」強調了猿猴間的親情和團結,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頑強和和諧。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對猿猴的描寫,隱喻了人類社會中的一些普遍真理。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