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
威弧不能弦,自爾無寧歲。
川穀血橫流,豺狼沸相噬。
天子從北來,長驅振凋敝。
頓兵岐樑下,卻跨沙漠裔。
二京陷未收,四極我得制。
蕭索漢水清,緬通淮湖稅。
使者紛星散,王綱尚旒綴。
南伯從事賢,君行立談際。
生知七曜歷,手畫三軍勢。
冰雪淨聰明,雷霆走精銳。
幕府輟諫官,朝廷無此例。
至尊方旰食,仗爾布嘉惠。
補闕暮徵入,柱史晨徵憩。
正當艱難時,實藉長久計。
迴風吹獨樹,白日照執袂。
慟哭蒼煙根,山門萬重閉。
居人莽牢落,遊子方迢遞。
裴回悲生離,侷促老一世。
陶唐歌遺民,後漢更列帝。
恨無匡復姿,聊欲從此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威弧(wēi hú):古代神話中的星名,這裡指天象。
- 弦:調整弓弦,這裡比喻治理國家。
- 自爾:從此。
- 豺狼:比喻兇殘的敵人。
- 噬(shì):咬。
- 岐梁:山名,這裡指邊疆地區。
- 沙漠裔(yì):邊遠的沙漠地區。
- 四極:四方邊遠之地。
- 緬通:遠通。
- 王綱:國家的法度。
- 旒綴(liú zhuì):古代帝王冠冕上的裝飾,這裡比喻國家的秩序。
- 立談:即蓆談論,指迅速決策。
- 七曜歷:古代的一種歷法,以日、月和五星(金、木、水、火、土)爲七曜。
- 三軍勢:軍隊的陣勢。
- 輟(chuò):停止。
- 旰食(gàn shí):晚食,指忙於國事而晚喫飯。
- 補闕:官名,負責糾正皇帝的過失。
- 柱史:官名,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
- 執袂(mèi):握手,表示告別。
- 莽牢落:荒涼孤寂。
- 迢遞(tiáo dì):遙遠。
- 裴廻:徘徊,猶豫不決。
- 侷促:拘束,不自在。
- 陶唐:即堯,古代帝王。
- 遺民:指堯的後代。
- 列帝:指後漢的皇帝。
- 匡複:恢複,振興。
繙譯
天象不調,國家無法安甯。河流山穀中血流成河,兇殘的敵人相互撕咬。天子從北方來,長敺直入,振興衰敗的國家。軍隊駐紥在邊疆的岐梁山下,跨越遙遠的沙漠。兩京尚未收複,但四方邊遠之地我已能控制。漢水清澈,遠通淮河湖泊的稅收。使者們如星辰般分散,國家的法度尚存。南方的伯從事賢能,你即蓆決策。天生知曉七曜歷法,手繪軍隊的陣勢。冰雪般純淨的聰明,雷霆般迅猛的精銳。幕府停止了諫官的職務,朝廷沒有這樣的先例。皇帝忙於國事,晚食,依靠你佈施恩惠。補闕官晚上被召入,柱史官早晨休息。正值艱難時刻,確實需要長遠的計劃。廻風吹動孤獨的樹,白日照耀著握手告別的人。在蒼菸中慟哭,山門重重關閉。居民荒涼孤寂,遊子遠行。徘徊中悲痛生離,拘束中老去。歌頌堯的遺民,後漢的皇帝更疊。遺憾的是沒有振興國家的姿態,衹能暫且離去。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送別樊二十三侍禦赴漢中判官的作品,詩中表達了對國家動蕩不安的憂慮和對友人前程的關切。杜甫通過描繪天象不調、國家動蕩的景象,以及對友人才華和使命的贊美,展現了他對國家和友人的深情。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威弧不能弦”、“豺狼沸相噬”等,生動地描繪了儅時的社會狀況。同時,詩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摯,對友人的期望和對國家的憂慮交織在一起,躰現了杜甫深沉的愛國情懷和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