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李七司馬皁江上觀造竹橋即日成往來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題短作簡李公二首其二

· 杜甫
把燭成橋夜,回舟坐客時。 天高雲去盡,江迥月來遲。 衰謝多扶病,招邀屢有期。 異方乘此興,樂罷不無悲。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把燭:手持蠟燭。
  • 成橋:指竹橋建成。
  • 回舟:指船隻返回。
  • 坐客:坐着的客人。
  • 天高:天空高遠。
  • 雲去盡:雲彩全部散去。
  • 江迥:江面寬闊。
  • 月來遲:月亮升起得晚。
  • 衰謝:衰老。
  • 扶病:因病需要扶持。
  • 招邀:邀請。
  • 屢有期:多次約定。
  • 異方:異鄉,指外地。
  • 乘此興:趁着這個興致。
  • 樂罷:歡樂結束後。
  • 不無悲:不免有些悲傷。

翻譯

夜晚手持蠟燭,見證了竹橋的建成,船隻返回時,客人們坐在一起。 天空高遠,雲彩散盡,江面寬闊,月亮卻遲遲未升。 我這衰老之身,常常因病需要扶持,但仍多次被邀請參與盛會。 身處異鄉,趁着這興致,歡樂結束後,不免有些悲傷。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杜甫在夜晚參與竹橋建成的場景,通過「把燭成橋夜」和「回舟坐客時」的描寫,展現了活動的盛況。詩中「天高雲去盡,江迥月來遲」以自然景象烘托出寧靜而遼闊的氛圍。後半部分則抒發了詩人因衰老多病而感慨,儘管身處異鄉,仍被邀請參與盛會,但歡樂之後難免心生悲涼。整首詩情感真摯,既表達了對盛事的喜悅,又透露出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無常的哀愁。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